第293章 发赏与截留-《泰昌大明》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沈阳中卫指挥使司衙门的大堂里,杨涟正低着头誊写一篇描述沈阳外围城防的呈文。

      呈文中写道:沈阳掘堑十二层,皆深一人许,窄者可二人并肩,宽者可三人并肩。堑底插有尖木,落之洞躯必死。堑内间之地,复浚壕一层,壕内侧以一二十人始能抬起之大木为栅

      就在这时候,游击将军祖大寿双手捧着一个木质的匣子来到他的面前,说道:“中丞,人犯已经正法了。人头就在里面,我给您放这儿?”他的面色如常,完全不因手捧人头而有丝毫异样,颇有几分荆轲奉樊於期头函的意思。

      杨涟眉头一挑,沥干狼毫上的墨水,然后将毛笔放下。他站起身,拿起桌面上的一个包裹,走到祖大寿的面前,说道:“打开。”

      “是。”祖大寿抽开挡板,一个被细盐埋得只露出头顶和前额的脑袋就这么露了出来。

      “要拿出来吗?”祖大寿又问。

      “不必了,合上吧。”杨涟凭着头顶和前额的特征已足以辨认其真伪了。

      祖大寿默默点头。等他将挡板重新合上,杨涟便将那个包裹递给了他,并道:“这里装着本案所有的口供,和我写的奏疏,你把它们和人头一起送到辽阳去,亲手交给熊左堂。记住,是亲手。”

      “我?”祖大寿一手托着头函,一手提着包裹。

      “对啊。”杨涟点头道:“这很重要,不能出任何闪失,别人去我不放心。”

      祖大寿憨然一笑道:“嘿嘿。我当然不会有任何闪失。但这样就没人守着您老了。”

      “我就留在沈阳,哪里都不走。”杨涟笑道。

      “好。我现在就去。”祖大寿转身离开。

      看着祖大寿远去的背影,杨涟暗自叹了口气。他知道,这颗人头一旦送到北京,势必在朝里掀起一场巨浪。

      ————————

      沈阳中卫银库,昨天运到的银钱赏物,已经分两批堆放在院子里了。左边那批小箱子里装着的是皇帝发给各级军官的犒赏,这已经完全清点出来了。只等一个签字,就能直接送到对应军官的家里。

      右边的十数个大箱子里则分装着积欠已久的首功银。首功银也出得差不多了,只差最后几口小箱子没装。衙役们在院子里忙碌,而孙传庭则负着手在不停地晃悠着。

      大明朝没有专门的,从中央到基层的,成体系的后勤管理机制。一般来说,朝廷发饷、发赏是只管验和发的,只要勘验无误走完流程,按规定把东西从仓库里提出来,发出去就是。银子到营之后,具体怎么发,到没到基层小兵的手里,朝廷通常是不管,也管不过来的。毕竟两百多年下来,一个边镇算上挂都察院衔的督、抚、按、道,以及挂户部衔的管粮、管饷官,九边十三镇也就那么些文官,他们精力有限,能下指标掌总就不错了。

      这当中的模糊性,就滋生了大量的贪污、腐败与私相授受。如果督、抚、按、道等高级文官,与地方武将朋比狼狈,沆瀣一气,真是能把朝廷满得死死的。

      在以赵楫为代表的文官、以李成梁为代表的武官,以及以高淮为代表的宦官的轮番摧残下,辽东几乎变了一块儿烂地。

      熊廷弼在巡按辽东时就曾上疏说,“抚、镇、道、府以下既打成一片,巡方使者复相与猫鼠,书承、门舍皆虎翼而飞食人。”

      当年,他就和宁前道兵备副使马拯,一道将辽东的官场风气痛整了一番。

      史载,一日而拿数十人,戍六人,徒二十余人。革,承差七十余人,舍人三十余人。辽东一时“风纪大振”。

      但没有从上到下的制度性改革,这样的振刷注定是偶然且短暂的。万历三十九年,熊廷弼卸任巡按。那些被他弹罢的官员,经过李成梁的活动,大多又恢复了任职。辽东的屯事,武备皆遭到了重大的破坏,辽地速复糜烂。

      熊廷弼上任经略之后,一面砍人,一面疏请皇帝换人,而万历皇帝亦全然应允。于是辽东的文职系统迎来了一次洗牌式的大换血。抚、按改易,兵宪缺补。

      在辽东面临生存性的威胁时,敢来辽东和熊廷弼搭班子的文官,都是有血性而不图利的。在他们的主持下,各卫所文职的军官被压制得即使能贪敢贪,也无法大贪明贪了。

      像广宁、海州、辽阳、沈阳这种有文官长驻的地方,指挥与后勤系统更是被完全切分成了两半。当地所有粮饷、赏赐、武备必须要有文官的签字才能发放。

      “孙主事,都好了。”仓大使捧来最后的出纳单以及一支笔。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