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海州见闻和粮畜贸易-《泰昌大明》


    第(3/3)页

      即使熊廷弼经辽已一年半了,但辽东地方的陆运力还是不足,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畜力不够。熊廷弼一直想要补充驴、骡、牛之类的役畜,但奈何财力长期不足,马儿都不够用。两相权衡下,熊廷弼还是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战力的恢复上。直到最近去年八月,第一笔百万内帑入辽,辽东的财政逐渐充裕。熊廷弼才命令冬春驻海州,夏秋驻盖州的苑马寺卿、兼金复海盖兵备道张铨,全力筹措畜力。

      按照旧制,苑马寺卿、兼金复海盖兵备道,是由蓟辽总督节制的辽东巡抚之下道员之一。但萨尔浒之后,神宗皇帝为了避免事权分散,导致政出多门,出现类似于“经抚不和”的现象,就同意经略熊廷弼将辽东巡抚及由其节制的诸位道员纳归自己管理。这就相当于在事实上,将辽东地方析出蓟辽总督治下,成了一个独立的高级军政单位。

      张铨也算是倒霉,朝议本来是要让他来接任辽东巡按的。但皇帝陛下直接把杨涟给空降过来了,张铨就只好屈就,挂山东按察副使的衔,来任这个两天就要被熊廷弼骂一通的兵备道。

      “我是成国.”

      “我管你是哪家的!我跟你就事论事,你别跟我扯其他没用的。”张铨很硬气,不打算卖任何的面子。“三成的不良率对来海州卖牲口的商贩都是一样的。不能说你是谁的家人就能搞特殊!还是那句话,我只按官价收五十八头驴。二十八头骡。其他的折价收。你要是不愿意卖,那三十五头驴、骡,你带回去就是。”

      朱晖当然不愿意带回去。从关口到海州,差不多要走半个月,回去当然也差不多,这人吃驴嚼又是一笔成本,镖费还要再议。如果路上遇到劫道的,死了人那才是倒了血霉。

      “如果您都按官价收,我可以给您.”朱晖还想再劝劝。

      “不必!”张铨伸手止住他。“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辽东的官价已经开得很高了。就按这个卖掉,也比关内高得多。你们不要贪得无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回扣是给官员个人的。而常例中的大部分要用来维持官府的正常运作。辽东的生产还没恢复,基本没有田赋收入,低级官员和胥吏们只能指着这些截下来的预算过日子。他要是拿了回扣,把驴、骡的买价给全了,就相当于是把兵备衙门的收入揣到了自己的兜里。张铨不是那种绝对意义的清官,但也没有贪到这种地步。

      张铨压根儿不想来应付这个人,但下面的人没胆子对抗朱晖,他也就只能耐着性子跟他掰扯。上官在该出头的时候不出头,下面的人迟早会阳奉阴违。

      “唉!”朱晖无奈,只得接受。“好吧。好吧。谁叫您是大老爷呢。卖就是了!”辽东不比其他地方,经略熊廷弼是真敢砍人,容不得他们这些刁仆恶奴撒泼打滚儿。就算自家老爷能打赢官司,让皇上判熊廷弼一个跋扈,他也不想让自己的脑袋成为打官司的筹码。

      张铨继续说粮食的事情。“经称。你运来的粮米,一共四百一十石。每石按三两五钱银子算.”

      “三两五钱!”朱晖急道:“不是四两吗?”

      “那是去年的价。”张铨说道:“现在降了。”

      “为什么会降价呀?”朱晖尖着嗓子问道。少赚二百零五两,容不得他不急。

      “哼!就只准涨价啊?”张铨哼出一声不耐烦的鼻息。“问那么多干什么。你是奴酋的探子吗。降了就是降了。”

      “官府要这个样子压价,搞强买强卖,以后没人拉粮食来辽东卖了!”朱晖大声嚷嚷,引来了不少目光。

      “你不卖,有人卖!你要是有脾气,就把‘强买强卖’四个字再说一遍。你要敢说,我就上本子参你背后的人!”张铨冷笑道:“还是那句话,你如果不想卖可以拉回去。”

      “.”朱晖没敢接这个茬。

      沉默了一会儿之后,张铨真不耐烦了。“三两五钱银子一石!你卖是不卖?”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