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海州见闻和粮畜贸易-《泰昌大明》
第(2/3)页
“南方口音怎么了?”丁白缨走南闯北,打听消息算是本能。
“杨经略兵败之后,朝廷不是一直在调客兵援辽吗?”老掌柜说道:“熊经略来之前,朝廷就调了不少南兵来用。但那边儿的兵不愿意来啊,过关之前逃了大半,过关之后又逃了大半。逃兵乱窜,那不就是流民、流贼了吗?当初闹了好些事情出来呢。”
“现在也是?”丁白缨有些惊讶。
“现在倒还好。熊经略来了之后,严整了几次,砍了好些脑袋,传首各城。总算是消停了。”老掌柜说道:“可最近又增南兵了,谁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生乱。”
“听说土兵的纪律还是不错的。”丁白缨说道。
“嗐,谁知道呢。”老掌柜耸耸肩,刻板印象既已形成就很难抹除了。“日子不太平啊。”
老掌柜登记完住客信息。说道:“我这里只有通铺和单间,单间不分上下甲乙,都是三十文一晚,五分银子也行。不包吃。房费离店付。”因为镖行的声誉整体不错,向来非常受人尊重,所以老掌柜既没有扣押丁白缨的信物也没有找她索要押金。这也算是给自己挣个口碑。
“五分银子那不是五十文了吗?”丁白缨惊讶道。
“那是关内的比价,辽地银多钱少。自然是钱贵银贱。”老掌柜好心提醒道:“丁师傅要是准备在辽地久留。老头儿我建议你早早地找钱庄,把银子换成铜钱,日后指不定还得贬价呢。”
“受教了。”丁白缨微一拱手。
“师傅要洗个脸吗?只要十文钱,就能给您烧一缸热水来。”老掌柜也是有见识的。知道镖行“三会一不”的规矩。
所谓“三会一不”。也就是会搭炉灶、会修鞋、会理发以及不洗脸。“三会”是为了生活和社交。而“一不”,则是为了保护皮肤。在户外,冬季寒风凛冽,春秋风沙扑面,夏季骄阳似火。洗完脸之后,油净脸干,让风这么一吹,脸反倒容易受伤。所以走镖的人往往只会在到达目的地,乃至返回镖行之后才洗脸。因此,“洗脸”也可以称之为“到家”。
“明天就走。不洗。”丁白缨收起腰牌、文牒等物,接着从刘镖头给她的钱袋子里掏出六吊钱放在柜台上。“来一屉馒头,烧只半鸡,再来半斤羊杂碎。够不够?”
老掌柜在心中默默地盘算了一下。“差不多。羊杂碎怎么做?”
“一半煮汤,一半炒。”丁白缨说道:“您可别舍不得放盐。”
“哪儿能啊。”老掌柜收下那六吊钱。将之放入钱柜。
————————
吃过饭。丁白缨步行进入市场买马。
马是金贵的生物,而且养比买贵,养个几年,草料钱就超过买价了。一般的镖师不会养,也养不起。刘镖头所属的镖局规模颇大,也只养了十匹马。而且这趟镖一匹都没有用上,就连刘镖头胯下的坐骑也是商队提供的骡子。
丁白缨之前理所应当地以为,镖局这是怕损失舍不得用。直到刚才,她才恍然大悟:既然商队和镖队都不打算走陆路返程,那么刘镖头骑着的骡子和拉粮食的驴、骡一样,也是商队的商品。
进入马市。丁白缨发现一个穿着红色袍服的官儿,正在跟一个人的商谈驴、骡的质量问题和价格。丁白缨不认识当官儿的,却认识那个和官员讨价还价的人。那是商队的领头,朱晖。
在路上的时候,丁白缨就听镖师说过,这人好像是京里哪个大官儿的家人,或者说家仆。倒也不奇怪,这年头儿,稍微大点的商号背后都有背景。就算家里没人当官儿,也得想法子通过嫁娶联一个。不然这商肯定是经不安生的。
“八十二头驴,三十九头骡子。其中二十四头驴,十一头骡不合格。合格的按官价收,不合格的,要么你自己带走,要么算四成价卖。”当官儿的很强硬。
“我带的这些牲口有这么多不良的吗?”朱晖很不满。
“常例就是三成不良。不管有没有都得按这个算。”官员皱着眉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