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层层上报-《泰昌大明》


    第(3/3)页

      “清点一下,和天津的提报一起交上去。”骆思恭吩咐道。

      宫里虽然没有直接派人来提督这个差事,但一直在跟。百户什么时候进的京,进京之后干了什么,锦衣卫知道,西厂也知道。骆思恭的钱瘾本就不重,这次更是一点儿贪污的心思都没有。他本是打算收齐了和举荐名单一起交上去的。现在情况有变,所以他决定把收到的部分交上去,至少能委婉地向上面表个态。

      “是。”

      ——————

      “厂督,锦衣卫的提报。”一个时辰之后,西厂庶务司司正李永贞,将来自锦衣卫经历司上呈的特别提报,放交到了厂督魏忠贤的案头上。

      李永贞是万历十一年生人。那一年,方从哲、崔景荣、张问达、王佐等人同科进士,皇帝开始全面倒张。万历十六年,时年五岁的李永贞自宫进宫。十三年后,十八岁的李永贞入坤宁宫当近侍,伺候王皇后。但他入坤宁宫才一年多,就被抓起来关着了。他这一关就被关了十八年,直到新君即位才被放出来。

      被释放之后,李永贞数度升迁,先是去了兵仗局,直接补了魏朝一步登天之后空出来的少监缺。最近又被调进了西厂庶务司,虽然还是少监佥书,但任谁都知道李永贞这是又升了。因此有传言称,李永贞是改投到了魏朝或者魏忠贤的名下,给他俩中的其中一个做了干儿子。

      但后来人们发现,李永贞既不对魏朝自称“名下”,又不唤魏忠贤为“干爹”。所以又有传言称,当年李永贞被抓,是因为亲近太子,充当了太子和嫡母王皇后之间的传话人。而这种说法的依据是,王皇后膝下有女无子,但一直将太子视如己出,非但不排挤,反而在国本之争中百般呵护。

      “报什么?你直接说就是。”魏忠贤没有第一时间伸手去拿。他还在看东厂交上来的查证清单。

      审了这么久,马堂这条胖头鱼总算被榨干净了。单计现银现金,共白银一百九十四万余两,黄金一万三千余两。这虽然没有崔文升按黄克瓒的弹章算出来的那么多,但仍是目前最大最肥的一条鱼,要再有其他记录,恐怕就只有曾任苏杭织造兼征税太监,召回之后担任针工局掌印太监孙隆,曾任福建开矿太监兼提督月港高寀,以及四川矿税太监丘乘云了。这三个人,第一个弄出过苏州民变,第二个搞出过福建民变,而第三个则被认为与四川地方一系列的土司叛乱有关。

      这样的成绩让魏忠贤感到了强烈的危机感。关键是,在稽查局的严密监督下,崔文升这条老狗和他的一众儿子们清得跟水一样,想找麻烦都没地方下手。

      “简单来说,锦衣卫的差事办出岔子了。”李永贞说道。

      魏忠贤闻言一个激灵,立刻放下手里的册子。他一面探身去拿放在书案边的提报,一面问:“是哪个差事啊?”

      “天津卫的掌印官,指挥使沈采域跑了。锦衣卫扑了个空。”李永贞在来魏忠贤这里之前就已经查过相关的记录了。“我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个差事是锦衣卫自己提报请办的。现在人跑了,他们居然什么都没查到就把事情报上来了。”李永贞莫名地冷笑了一声。“倒是查到了个日期。”

      “初七?”其实李永贞不必多这一句嘴。因为魏忠贤一上来就注意到了提报上载明的日期。

      “锦衣卫是十一常朝那天离京的,中间隔了四天。很可能是锦衣卫内部有人泄露了消息。”李永贞只知道锦衣卫以“风纪不端”提报内廷,请求抓捕天津卫的主官并获批。

      魏忠贤微微颔首,但他和李永贞想的完全不是一个事儿。

      因为参加了徐府的饭局,所以魏忠贤是最早知道将要建港开海的人之一。但因为接下来的会议,尤其是弘德殿国议,皇帝没叫魏忠贤参与,与会人员也没有特地跟他说过这事儿,所以他也就不清楚其中的细节。因此,魏忠贤实际上是处于一种介乎于知道,但又不完全知道的状态。

      或者说,魏忠贤的直觉告诉他,天津卫的事情没那么简单,但他的理智又不知道事情复杂在哪儿。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