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补缺 添人-《泰昌大明》


    第(3/3)页

      “你还真是个劳碌命啊。”朱常洛颔首道:“既然你不想走,就继续留在尚膳监任职吧。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尚膳监的掌印太监了。”

      “奴婢叩谢主子万岁爷不弃。”王体乾再叩首道。

      “朕先提醒你,从这一刻起,朕将不再容许任何向公家粮伸私手的事情。伸手砍手,伸头砍头,你明白了吗?”朱常洛肃然道。

      “奴婢谨遵圣训。”王体乾诚惶诚恐地道。

      “跪安吧。”朱常洛摆手。

      “奴婢告退。”王体乾叩首起身,面君后退离开。

      ——————

      王体乾退走后,朱常洛又用同样的方式召见了好几个被司礼监挑选出来的老太监。朱常洛已经在这件事情上花了整整一天,但直到散衙的钟声敲响,他还有好些空缺没有补。

      “主子,今天让哪一宫的娘娘过来侍寝啊?”王安就像一个上了发条时钟,到了时辰就会跑过来问这个问题。

      朱常洛没有回答,而是瞟了王安的桌子一眼,并说道:“朕看你们每天都要秉烛办事,要不要再往司礼监添几个人啊?”

      皇帝很少过问司礼监的庶务,所谓的进司礼监,也就是进司礼监任近侍太监。

      王安一怔,旋即喜道:“司礼监的人手确实有些少了。添几个进来,奴婢和魏朝也能稍微清闲一些。”

      按照前代的惯例,司礼监掌印太监之下,一般会配置三到五个秉笔太监。这样看来,司礼监一掌印、三秉笔的格局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在此之前,西厂没有复立,东厂也就是个套壳的衙门,事情都是交给锦衣卫去做。兼办厂务的秉笔还是要到近前协办机务的。

      现在两个厂公变成了专差,只是挂着秉笔的名头,归司礼监管辖,绝大多数时候都在自己的衙门里待着。这和文官挂着兵部、都察院的衔,外放巡抚、总督、经略等差已经很相似了。因此,在皇帝身边负责协理机务的大太监就只有王安和魏朝两个了。

      “刚才那个王体乾你觉得怎么样?”朱常洛问道。

      “他是老人了。可奴婢对他并不是很了解。”王安实话实说。

      王安在万历二十二年入景阳宫成为皇长子侍读。在那之后,他就被动或主动地断掉了跟外边儿的联系,只保留了和干爹陈矩及一众师兄弟的往来。万历三十五年陈矩过世之后,他和师兄弟们的往来也少了大半。

      王安想了想,又道:“这个人虽然贪了点儿,但忠心还是足的。可以先观察观察。”王安不说用与不用,只说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有什么人选推荐吗?”朱常洛又问道。

      王安眉头微皱。皇上要往司礼监添人他是欢迎的,但他不想推荐。推荐得好不好倒在其次,要是让皇上以为自己结党搞小团体就不好了。冯宝垮台的时候他年岁尚小,记忆尚浅,但张诚、张鲸的下场他还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而且干爹在世的时候也一再叮嘱,要他小心行事,不要因为太子的宠幸而骄纵。

      为了避免让皇上起疑,他不仅不和崔文升及魏忠贤亲近,反而故意恶劣地对待他们,让他们和自己只保持上下级的从属关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