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刘若愚-《泰昌大明》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王安不想举荐,但皇上既然问了话,总还是得说点儿什么的。王安沉思片刻,巧妙地回答道:“主子。按现在这个规制,添一个人进来,每年就得多支三千两银子。现在内俸的预算已经非常高了,能省点就省点儿吧。”

      “你刚才不还说自己忙得很,添人进来能得空闲吗?”朱常洛从“照准”的那一摞抽出一本奏疏。他本就没什么收拾,摆得也不整齐,这一抽,直接把奏疏堆给弄塌掉了。

      “奴婢转念一想,还是觉得忙点儿好。反正闲下来也没事儿做。”王安一个跨步来到御案边上,一边收拾,一边说话。

      王安很利索地把奏疏排放整齐,他知道这一摞都是要发下去的,于是直接将之抱到了自己的桌面上摆着。伺候皇上歇息之后,他或者魏朝还要回到南书房,将奏疏上的批示整理成公开的旨意,在今天或是明天分发下去。

      “滑头。再省钱也不差这点儿。”朱常洛看向魏朝,问道:“魏朝。你认为呢?”

      魏朝没有王安那多的盘算和顾虑,他直说道:“老祖宗说的在理,但是最近的活儿确实多了点儿,再添一两人也好。”

      王安没有接话,而是低着头,赏花似的盯着奏疏的封面。

      “有什么人选推荐吗?”朱常洛又问道。

      “如果非要奴婢推荐的话,奴婢倒是也有一个人选。”魏朝不着痕迹地瞥了王安一眼。不过王安的注意力都在皇上身上。

      “说说看。”朱常洛把刚才抽出来的那本奏疏递给王安。“今天就把这个发下去。”

      “是。”王安接过奏疏,还没拿稳,就让魏朝接下来的话给激得一抖。

      魏朝推荐道:“先监陈矩名下的刘若愚颇有文名,或可擢入司礼监听用。”宫里一般尊称已经过世的有名望的太监为“先监”。

      “陈矩名下.”朱常洛将目光投向王安。

      王安眼眉不自然地一抖,但旋即便恢复正常。“刘若愚是奴婢的小师弟,他在万历二十九年,也就是主子爷正位东宫那年进宫。当年拜入干爹名下,万历三十一年被干爹收为义子,是干爹收的最后一个干儿子。”

      王安在心底一叹:绕了一圈儿,结果还是绕到自己的身上来了。

      “刘若愚?”朱常洛微微颔首,又问魏朝:“他是做什么的?”朱常洛总觉得自己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或是听过这个人名。

      “先监在时,刘若愚曾在司礼监文书房,司掌文书誊录之职。现于内直房,主笔札事务。”魏朝回答道。

      内直房设于午门内,左右掖门旁。内直房不是一个类似于文书房这样的专职机构,而是两直排分割开来的,一天十二时辰都有人值守办事的值班间。

      笔札事务、保管宫门钥匙、传递旨意、值防火灾、内操守卫,干什么的都有。

      所谓的笔札事务,也就是为南书房发下来的旨意润色。通常的流程是,皇帝口授掌印或秉笔等近侍太监以命令,近侍太监简记以跟上皇帝的语速。等皇帝停止说话,近侍太监再通过简记还原命令。皇帝的旨意当然都是必须执行的,但必要里边儿也分轻重缓急。其中紧急的,直接发,不润色。重要的,由大太监亲自润色。而大量“轻缓”的杂令,则交给内直房的笔札润色,润好色后,司掌笔札的宦官会直接将旨意带到到午门外的六科直房,交给值班外廷的官员。

      “唔”朱常洛的目光在魏朝的身上停留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对王安道:“你去把他叫过来吧。”

      “现在吗?”虽然皇上半句怀疑的话都没说,但王安的心底还是升起一种被架在火上烤的感觉。

      “你还要看日子啊?”朱常洛淡笑一声。“内举不避亲嘛。让他来。”

      “是。”王安在心底又叹一口气。

      ——————

      从乾清宫到内直房,需要经过三大殿和皇极门。为了不让皇上久等,王安是一路小跑着过来的。王安虽然年过半百,但身体康健,如果不是最近一直加班,弄得自己有些亚健康,跑这点儿路还是不会喘的。

      司笔札事务的直房有两间,分别靠近左掖门和右掖门,靠近左掖门的直房与吏、刑、礼相对应,而靠近右掖门的直房则与户、兵、工相对应。刘若愚是负责润色礼部事的笔札官,因此在左侧的直房里当值办差。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