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对骆思恭的弹劾-《泰昌大明》
第(3/3)页
“你到底是怎么想的?”虽然已经冷静了好一段时间,但王安的语气里还是带着火气。“这么大的事情都不跟我打声招呼,直接就捅到皇上那里去了。找死啊!?”
得亏有隔代亲在中间拦着,否则这时候他已经拿着荆条开始抽人了。王安沉冷的表情,让曹化淳的后背生出一抹幻痛。王安年轻的时候就是这么教育他和唐衷的。“干爹,到底怎么了?”曹化淳硬着头皮问道。
“这个小混蛋查案子查到武清侯的脑袋上去了。”王安对案情本身没有任何兴趣。“而且他招呼都不打一声,直接就捅到皇上那儿去了。”
“武清侯又怎么了?”王承恩很是委屈。但他并没有把米嫔供出来给自己挡枪,而是凭着一股牛劲儿,直接给王安顶了回去。“是您告诉我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的!”
“武清侯可是李太后的侄儿啊。”王安真没想到这个孩子能这么虎。东查西探地捅出这么大一个篓子来。在他看来,查武清侯还真就是查到皇上的脑袋上去了。与之相较,把德高望重的英国公拱出后军都督府都不算什么大事。
“李太后是最呵护皇上的啊。”王安挠心抓肝地说道:“在宫闱内斗最凶的那段时光里,李太后一直翼庇着皇上。你把事情这么赤裸裸地剖到皇上面前,要皇上何以自处啊?”
李家和太子朱常洛的关系是很亲近的。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元辅张居正病逝。两个月后,也就是万历十年八月十一日,皇长子诞生。神宗尊上两宫太后徽号,并推恩慈圣太后之父,武清伯李伟,为武清侯,并赐官三子。李伟长子,都指挥佥事李文全,及次子,指挥使李文贵,俱升左都督。李伟三子,副千户李文松升指挥使。
换言之,李家第一次跃升的直接原因就是皇长子出生。在那之前,李家一直被张居正压着,李伟本人甚至因为其不法行为,而一度受到支持张居正的锦衣卫的监视。
之后,神宗嫡妻王喜姐诞子无望。李太后遂坚持立皇长子为太子。甚至拿自己举例,说神宗和皇长子别无二致,都是宫人的儿子。要是神宗将皇长子视作宫人生下的贱种,那么神宗自己也是。
这一番叱责骂得神宗惶恐伏地,叩首请罪,久不敢起。之后,朱常洛被册立为太子,而朱常洵则受封为福王。福王久不肯就藩,郑贵妃掏出,福王留京是为了给李太后祝寿的论调。李太后随即反唇相讥,说既然福王可以留在北京为自己祝寿,那么远在河南卫辉府的潞王,是不是也可以离开封地进京为自己祝寿呢?
这番话不单是说给郑贵妃听的,也是神宗听的。如果神宗因为宠幸妃子而废长立幼,破坏长幼有序的规矩,那么就是在动摇自己的根基。而且潞王朱翊镠之于神宗朱翊钧,比太子朱常洛之于福王朱常洵更有合法性。毕竟是潞王也是李太后的儿子,是皇帝的同父同母的亲弟弟。
万历四十二年二月初九,皇太后慈驾天崩。一个月后,常洵就藩洛阳。次年,大明立国二百五十年来最严重宫廷仇杀事件爆发。朝议普遍认为,这是郑贵妃在太后崩逝,福王就藩之后的铤而走险。
“疏不间亲的道理都不懂吗?”想到这些,王安觉得自己的整个后背都在发凉。说罢,他眼睛一横,恶狠狠地盯着曹化淳,质问道:“你这个干爹是怎么当的!”
“啊?”曹化淳没料到干爹会把火气迁移到自己的身上来,但他又不敢辩解,为自己开脱。只能叹气叩首道:“干爹教导得是。”
“条陈以沈采域身死为结论。不查了。”在王安看来,皇帝的态度很明确了。那个所谓的条陈,其实是皇上恩赏给王承恩最后的退路。“写完了给我看,我帮你交。”
“可那个人很可能不是沈采域啊!”王承恩的正义观很朴素。“凡事得讲个冤有头债有主吧?”
“无所谓。你管他是谁。”王安简洁的回答和骆养性的意思几乎如出一辙。“给锦衣卫那边儿打声儿招呼。让他们配合着结案。”
“结案?这才刚起了个头啊。”王承恩不想就这么草草地结束,而且他觉得王安似乎会错了圣意。“我看皇上.”
“你看什么!?在殿里回话的时候你抬过头吗?”王安用两个反问打断王承恩的话。强硬地说道:“到此为止!反正这个事情只是天津开埠的边角料。虽然有些波折,但还算顺利,孙师傅已经带着差事离京了。没必要横生枝节!骆思恭已经被人弹劾了。”
“卫帅被人弹劾了!”王承恩急忙问道。“因为这个事情?”
王安苦笑道:“这种时候,弹劾的理由不重要。重要的是皇上怎么看。”
“那皇上怎么看?”王承恩又问道。
“发下去让骆思恭疏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