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羸弱的中央财政-《泰昌大明》
第(3/3)页
只有上缴给内承运库的四百万石粮食,是以每石二钱五分的固定折纳率,进行折兑的,这笔金花银的折纳比率相当低。因为在南方的绝大多数地区,银粮之间的折纳比率都在每石粮食五钱银子到七钱银子之间。而在北方,每石粮食的折银区间在八钱到一两银子,就算是正常。
综算下来,以税粮折纳之后的银两作为计算标准。国家每年向种地的农民征收的税银,大概为二千一百万两。而太仓收入的四百万到五百万,只是正税中上缴北京户部的部分。
所以,太仓常年亏空,其实并不是什么要命的事情。太仓空了,户部的解决办法,无非是停发京官儿那本就少得可怜的俸禄,要是这还不够,那就再想别的办法。通常的做法是,北京户部请旨,让地方官仓乃至南京官仓调银北上。如果北直隶不够,那就调北方四省,如果整个北方都不够,那就调南直隶,南直隶再不够,调南方。要是哪里都找不出来了,那就只能加派了。
那几年,万历皇帝以“国本三礼”“公主大婚”“藩王建府”“重建乾清宫”“重建三大殿”等名义向户部伸手要钱的时候,太仓掏不出银子,就是用这种方法补齐的。
皇帝酒色财气,不知收敛,当然是国家陷于危难的重要原因。但首都中央的财政收入,常年维持在全国总收入的三成以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而且这还没有算上被一条鞭法计入土地的役银。役银是地方官府自行支配的,如果算上这些役折,那么首都的财政收入就只占全国收入的两成不到了。
————————
报完去年的收入和支出,就该报预算了。
但事实上,北京户部能够报出来的预计收入,基本等于去年的总收入,而且这还是一个无法被核实的约数。
“今年太仓预计收入,折白银五百万两。”李汝华甚至报了一个整数。“司礼监有问题吗?”
“没有问题。”王安摆出请的手势。“您还是接着报预算吧。”
因为收入有限,所以由户部本部直接发放的银两是很少的。只有贵族勋戚的禄米,在京文武官员的俸禄,本应该发给军匠的米粮的折银。锦衣卫士兵的俸禄,五城兵马司辖下士兵的俸禄,制作兵丁服装的布匹、棉花等物的采购银,御马监所需的马匹的采购银,在京所有马匹草料等的折银,各部门吏员的俸禄等。
“.综合以上各项,今年户部本部预计支用白银一百二十四万九千三百五十二两。”这是北京户部最有把握,或者说最容易查实的开销。但户部能查,不意味户部会查、敢查。像锦衣卫的大爷若是要吃空饷,那户部真的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这种事儿只有皇帝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