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参会武将只有沈阳总兵官贺世贤,副总兵尤世功也是这个原因。沈阳以外,包括奉集守将总兵官柴国柱,辽阳守将总兵官李怀信,四川援剿总兵童仲揆在内的各地将官都需要驻守地方,并在回暖之前抓紧最后的时间组织人手加固城防,以及训练那些主要来自直隶、山东等地的新兵。
“今天要议的事情比较多。为了保证诸位能在天黑之前回去,中午不歇。我已经吩咐伙房开灶了,到点了就在堂子里喝汤吃饼。”熊廷弼开场白还是一如既往的直白。
实际上,需要在天黑之前回去的,也就只有袁应泰一个人。因为杨涟本来就打算在今天进驻沈阳,就算熊廷弼不传他过来,他自己也会来,好更新一个多月前记载的驻防情况。只要岔子不大,他是不会有事没事就跟熊廷弼汇报的,多数时候,他只会在恰好撞见熊廷弼的时候,把最近的情况综述一下。
官员们默默地点头,于是熊廷弼继续说道:“年前,兵部发函,要九边核调人马、武备、粮饷的情况。”熊廷弼看向袁应泰,问道:“辽阳那边儿做得怎么样了?”
袁应泰和孙如游、刘一燝同为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的进士。袁应泰是个水平很高的实干型政务官,在临漳知县任内筑长堤四十余里,捍御漳水,溉田数万顷,治绩冠绝两河。
万历四十七三月,袁应泰由河南右参政升为永平兵备按察使,任内他练兵缮甲,积极的供应关外。在袁应泰升任辽东巡抚之前,熊廷弼还会亲自管理物资储运、归民安置等民事、后勤问题的实操,袁应泰到了辽阳之后,熊廷弼就只掌总了。
“往年的花销,明年的预算都已经清理完了,至于储备情况,各关、各卡、各城、各驿自查的结果,巡抚衙门也已经统计完毕了。”袁应泰点头说道。“但真实性还需要核查。我带了册子,你要看吗?”
“拓本?”熊廷弼反问。
“当然。”
“那你把册子留在沈阳就是,等会儿我自个儿看。”熊廷弼微微颔首,转头问杨涟道。“文孺,核查的事情你怎么说?”
“镇江、汤站、凤凰城、青台峪,远山关,威宁堡、奉集堡已经巡完了,手上的数字都是最新的。”杨涟每说一个地名,就在空白的桌面上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地虚点一下。
他们身后其实是挂了一幅大大的辽东局势图的,不过杨涟说话的时候就只有孙传庭一个人回头去看。孙传庭发现,杨涟巡过的地方可以连成一条西北走向的线。沿着这条线往上的下一个点正好是沈阳。
一个月巡辽一次是杨涟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但他的路线从来不是固定的,基本是他想到哪儿就去哪儿。他会在去下一个地方之前,给辽阳和行辕发送自己的目的地,以方便熊、袁联系自己。
因为在镇江收到了袁应泰的转发的兵部函,杨涟就给自己规划了一条先巡边镇,再巡行内地的路线。
“边镇、内地”的相对情况是随着熊廷弼规划的战略而不断变动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