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游牧部落的生存逻辑-《泰昌大明》
第(2/3)页
熊廷弼奉神宗召进京但未入辽时设想或者说空想的战略,是在清河、抚顺、三岔儿堡、柴河、叆阳、镇江、三岔河,金复,辽阳等处驻军,用兵十八万,行“守、复、战”三步走的路线。但到了辽东之后,频发的糟糕状况直接敲碎了他的这个构想。
兵部调兵,户部调饷不力是迫使熊廷弼调整战略的最主要的原因。熊廷弼在万历四十七年七月赴辽,但直到泰昌元年春,纸面上的十八万兵还差着近三万。兵饷也是新君即位之后才想法子给他弄齐全的。至于粮秣、食盐、武器、火药、甲胄、服装等战备物资,袁应泰就从没向他报过一个“齐”字。
因为这些事情,从万历四十七年七月到神宗皇帝驾崩的这一年之间,熊廷弼不止一次上疏大骂兵、户两部。万历四十七年十一月,熊廷弼更是点名大骂兵部尚书黄嘉善、户部尚书李汝华,说他们身负兵饷重担,却只想着保全自己,不肯为皇上拼死力争,紧干办事。后来黄嘉善下台,他又追着崔景荣的屁股骂。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汝华才会在新君临朝时候一再重申辽东缺饷,天下不堪重负,请皇上不要再让户部掏钱修皇极殿了。
骂朝臣不算,熊廷弼甚至连皇帝都骂了。四十八年五月,患病吐血的熊廷弼委屈之情油然而起,竟然上疏批评“皇上深居静摄,禁不闻声”,甚至“无人臣礼”地问“朝臣要辽东否?皇上要辽东否?”
熊廷弼在骂人的同时,实事求是地调整了自己的战略。调整之后的战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龟缩”。具体来讲便是“并沈归辽,声援南卫”。
“并沈归辽”自不必说,在抓住努尔哈赤进攻叶赫部的时机稳固沈阳之后,“并沈归辽”自动结束,沈阳成为必守之重镇。而“声援南卫”,却一直持续着。
所谓“声援南卫”,实际上是“放弃南卫”,也就是不派兵驻守清河、叆阳、宽奠、永奠等山形险易、居民稀稠、给养难至、孤悬东北的边堡。龟缩防守镇江到沈阳,以及沈阳到广宁这一带。
疏称:自展宽、永各堡,挂出东北角外,离边仅三十里,或十五六里,甚薄且逼,而险反在内。其谷民皆依山居住,它山耕种,村舍寥寥,无人民蓄积,以故年来贼弃不取。臣初以贼窥南卫为虑,今山势险远如此,马难遽到,又以贼抢村屯为虑,今人民零落如此,入无所获,臣何敢聚一二万人马粮草,以启戎心。随将前发川将周世禄等俱复调回,驻虎皮驿,为沈奉策应。俟初到土、浙各兵休息月,衣甲制备,然后发守镇江、凤凰城等里路各堡,作南卫声援。
说白了,熊廷弼实地考察之后发现,这就是一块什么都没有,连努尔哈赤也不占据的烂地。平贼安辽之后随时能拿回来。现在放人马粮饷到那些地方去不啻放了一块儿随时能被调走的肥肉。
——————
“我今天会在沈阳落脚,如果孙伯雅配合。两天内就能把沈阳情况也落实到纸面上。这样一来,东南方向的边镇就算是又巡完一次了。”杨涟又道。
孙传庭一怔,旋即挠了挠额头,憨笑道:“当然配合了。”
“嗯”熊廷弼点头,并道:“文儒把核查的数字拿给巡抚衙门,如果两相比较没什么大的差错,就把镇江、奉集之间已经核查过的数和其他地方自查的数一并上报给兵部。只报一个数,就当其他地方已经核完了。”
等熊廷弼说完,孙传庭才开口问道:“有必要这么急吗?等杨右佥把辽东巡遍之后再发也不迟啊。”
“正月十五要开御前财政会议。而且文孺已经巡过好几次了,再有差错也差不到哪里去。兵部要数字,咱们就给数字。”熊廷弼说道。“好了,兵部的事情就这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