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泰昌俸制:内廷-《泰昌大明》
第(2/3)页
“按万岁爷的旨意。从采买到进用,凡是和食、药有关的衙门,司礼监都派了两名以上的督办官去监理。”曹化淳用两瓢水浇灭取暖用的炭火,然后大踏步地走到王安身前,为他打开房门。
“尽快甄别可用之人,早日把各级衙门的掌事儿补上。然后按着新规矩发俸禄,把内廷稳下来。”王安一面说话,一面带着曹化淳往廉材房的方向走。
在预定的计划里,内廷全面整肃完毕之后,内官二十四衙门,后宫六局,以及各独立司库所有带品秩的官缺都会迎来一次巨幅涨俸。某些已经在暗中涨过一次俸禄的官缺,在重新调整其职司,并评估其重要性后,还会再往上调整。
虽说涨俸涉及整个宫廷,但高低之差还是非常明显的。
内官俸制改革后,司礼和御马两监掌印太监的俸禄,将作为第一档,制度性地上升为每年五千两。具体的发放方式为:前十一个月,每月四百两,最后一个月六百两。
司礼监秉笔太监,与御马监首席佥书的俸禄,将作为第二档,制度性地上升为三千两一年。由于可以整除,所以他们每月将收到二百五十两银子。
司礼监提督太监,以及御马监四卫营、勇士营的监督太监的俸禄,是第三档。他们每月能领到二百两银子,换算成年俸就是每年二千四百两。
然后就是二千两的了。能领到这一档的,在司礼监,包括廉材房理财少监,内书堂提督少监,以及领少监署六科廊总办事官。在御马监,是挂御马监名下分镇各府的镇守太监。在西厂,是稽查局局正与执行局局正,在东厂,是番衙局局正与提刑司司正。如果这些职务被更高级的太监监领,则只按高级俸禄算一次。比如,西厂执行局局正由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兼领,所以西厂执行局局正的这二千两俸就不发。东厂番衙局局正同理。
再往下,是一千两档。这是高阶俸禄的最后一档。在司礼监和东西二厂,不以职定,而以衔定,只要挂着少监的衔,一律领这一档的俸。而在御马监,则是首席佥书以外的佥书,与三大马场的提督官。
高阶俸禄之下,则按旧制划档,以新制发俸。正四品太监,年俸八百两,从四品少监次之,年俸六百两。正五品监丞、司正、及局使,年俸四百两。从五品司副、局副使,年俸二百两。从五品以下,按阶梯增长法,由无品秩的基本俸禄,往上逐渐抬升。
总之,这次涨俸的核心思路,就是底层微涨,中层中涨,上层大涨,顶层暴涨。
按祖宗成法,一个正四品太监的年俸只有小二十二两银子。这么一涨,普通太监的俸禄往上抬了三十六倍。而王安和韩本用这两个顶级宦官的俸禄往上抬了二百二十七倍。尽管顶层、上层增幅虽大,但最大头的新增开支并不在这儿。
最大头的新增开支,在最广大的基层人员上。防务衙门的士兵,造用衙门的工匠,差役衙门的杂役.就算每人每年加二两银子,也至少得以十万两为基础往上跳。
但抛出抄家这样的特例,宫廷每年的收入进项基本是固定的。其中包括:送入内承运库供皇室支用金花银;指定由江南地方苏州、松江、常州、嘉兴和湖州五府输纳,专供宫廷使用的被称为“白粮”的优质食粮;皇庄、皇店等宫廷产业产出;上供物料及杂役的实物征收或折银;地方织造、瓷造等御器厂上贡宫廷的瓷器、丝绸等实物;万历以来各地钞关的收入等。
其中不少收入,比如金花银,还要和外廷衙门尤其是户部扯皮才拿得到。
因此,在总收入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制度性增长的时候,增加了制度性的支出,想要维持基本的收支平衡,乃至得到盈余,就得提高临时但长期的非制度性收入,并对非必要的开支项进行削减。
所谓,临时但长期的非制度性收入,就是将曾经由宦官个人收取的孝敬、常例,变成宫廷的收入。而皇帝下旨成立廉材房的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
当王安和曹化淳推门进入廉材房的时候,廉材房理财少监唐衷,正伴着夕阳最后的余晖打着算盘算账。
响动引起了唐衷的注意,他赶忙放下手里的一切活计,带着廉材房的全体宦官过来给王安和曹化淳行礼。“儿子叩见干爹!”
“叩见老祖宗、小祖宗。”宦官们亦叩拜道。虽然都是王安的干儿子,但拥有“小祖宗”这一称谓的,有且只有好大儿曹化淳。
“起来。”王安微笑道。
“拜见大师兄。”起身后,唐衷规规矩矩地给大师兄曹化淳行拜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