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附庸中式风雅的洋人-《泰昌大明》


    第(2/3)页

      《明会典》载:洪武六年定制,凡钦天监人员,令永远不许迁动,子孙只习学天文历算,不许习他业,其不学者,发海南充军。

      太祖以后,历代君主通过上谕的方式,对钦天监官员的选任、考补机制做出过一些小修小补,但也基本沿袭了太祖时期的定制。

      比如正德十四年题准:“本监堂上官,从公选取官生聪俊子弟,并堪充教师人员,送礼部考选年资、艺术相应者,发回本监各科。

      又比如隆庆四年题准:“天文生有缺,候年终类考,先尽嫡男顶补,如户绝及嫡男艺业生疏者,方将习学余丁,照数收补,其嫡男,仍候再考定夺。”

      可以说,皇帝授外国人为钦天官是对祖宗成法事实上的突破。只不过这个突破发生在震动京师的东林党案期间,而且不涉及官员们的切身利益,因此也就没引发什么波澜。

      “我的官服乌纱是皇上御赐的。”提到皇上时,汤若望也像其他的明朝官员一样,向着紫禁城的方向拱手行礼。

      “你你见过皇上?”朱由校咽了口唾沫,问道。

      西洋使团进宫面圣没有走繁复的常规流程。就是徐光启将他们引入东华门,然后直接往南书房带。朱由校当时不在场,之后又没人特意告知,他也就不知道有这么回事。

      “当然!皇上还给我赐了座。”汤若望骄傲地回答道。

      “这可是殊荣啊!”中年儒生颇为艳羡地赞叹道。

      汤若望事后才知道,当日觐见的三个人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有座。他觉得脸上有光,腰杆不自觉地又硬了两分。果然,和懂行的人聊天,比和这些脑子里只有银子的商人打交道要舒服多了。

      这时候,朱由校也明白汤若望为什么会觉得见过自己了,他低下头,不再与汤若望对视,装作无事发生。“抱歉打扰了,大人自便。”

      “无妨。”汤若望善意的摆摆手,示意朱由校不必介怀。

      “贝尔阁下,能劳烦您帮忙问个问题吗?”这时候,哈拉尔德·布兰特过来请求道。

      “一个一个来嘛,我这儿正忙着呢。”汤若望还没有忘记迪尼什·若昂那边的事情。

      “好吧。”哈拉尔德·布兰特只得答应。

      汤若望转头去看向中年儒生,接上被断开的话题。“作一幅肖像画需要多少时间?”

      “只画人像,不做背景,需要两个时辰。”中年儒生回答道。

      “加上背景呢?”为了避免一问一答来回翻译,汤若望主动问道。

      “那得看您需要什么样的背景了。”中年儒生举例说:“如果只是一般山水,半个时辰就能勾完。可如果要加上流水、房屋、树木、侍女之类的复杂意象。可能比画人像的时间还长。但我不会加钱,您不必坐在这儿等,可以明天来拿。一幅画给五钱银子的定钱就行。”所谓熟能生巧,中年儒生靠卖画为主要营生,脑子里有很多“通用的素材”。

      “好。”汤若望看向迪尼什·若昂,一口气把迪尼什·若昂问过的没问过的都给他讲清楚了。

      “多谢贝尔阁下。”迪尼什·若昂也注意到了木雕摊子后边儿的朱由校,但他奉行一事一毕的原则。故而只问一同前来的其他西洋人道:“绅士们!我准备让这个画家给自己作一幅肖像画,你们也想要吗?”

      “你出钱,我就要。”同为葡萄牙人的莱恩·霍布斯率先接茬。

      “好。我出就我出。”对于此行的商团领袖,葡萄牙船主迪尼什·若昂来说,一二两银子不过只是小钱。

      “那我也要。”奴隶贩子瓦迪斯瓦夫·阿马托的兴致很高,因为他还不知道皇帝已经不准备通过他来削减北部边疆部落民的人口基数了。

      “好,可以。”迪尼什·若昂换了一种问法道:“绅士们有谁不想要的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