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亡国之患-《泰昌大明》


    第(3/3)页

      李汝华的奏议颇有些“首长负责制”和“全过程管理”的意思。因此,即使他的奏议还是在搞存量管理,朱常洛仍旧点头赞许:“准奏。下去之后,拟一个详细的方略递到内阁。年前完成。”

      “臣遵旨。”李汝华拱手领旨。

      “还有吗?”朱常洛的目光再次扫过众卿。最后定格在徐光启身上,但就在他即将示意徐光启出来奏请开埠天津、增加海贸的时候。刘一燝出乎意料地站了出来:“臣有本奏。”

      “哦?”虽然有些意外,但朱常洛还是微笑着鼓励他:“刘卿有什么要说的,但说无妨。”

      “臣以为,李户部之奏请,不过是治标而已。国用不足之顽本,实在于田失丁减。”刘一燝的这道奏请已经酝酿很久了。他原本还想再等等,但听皇上说李汝华的建议是“小修小补”时,刘一燝觉得,自己的机会到了。

      “臣阅览旧册故载。见洪武初年,天下田土共八百四十九万六千顷有奇。至弘治十五年,天下之田仅存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顷有奇。两相之差,为四百二十六万八千顷有奇。减少的田土甚至比存留的田土还多。”

      “由洪武初至弘治末,不过一百四十年而已,天下可税之田减半。弘治末至隆庆末,又失赋田逾百万顷。臣查览近年黄册,发现田土之记载,唯有隆庆六年至万历九年间有所回升,但仍去洪武初年远甚。方今,天下有多少田土,已不可实考。”

      刘一燝深深一揖,长叹一口气,然后又接着说:

      “再说人丁。臣是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就以南昌县论。洪武初年,南昌有成丁男子二十一万二千二百丁。到嘉靖年间,只剩下十四万九千七百一十丁。而近年,又减为十万八千八百有零。大明立国二百五十年,人丁不增反减。”

      “而且田失丁减,册赋不变。就每年夏秋正税来论,洪武初,两季正税合计共二千七百万石。去年,正税合计共二千九百五十万石,且不论其中有多少陈滥,有多少虚报。就表象来论,册上的正税是有增而无减。”

      “也就是说,负担缴纳赋税的田亩虽然锐减,但适才李户部所言之‘惟正之供’的皇粮国税却没有也不能少交;应调服役的人丁,虽然半数已逃移隐匿,但朝廷和各级官府催征的徭役数量却翻番日增。所谓征敛无度,赋役繁苛,不仅是各级官吏‘视夏税秋粮为利窟’,更是赋不均、役不平。”

      皇帝的眼睛里闪烁出惊异的神采。

      “我大明以农为本。而农者,不过地、丁二字。地匿丁逃,国粮不减,苛捐杂税,侵盗中饱。国家积弊二百五十年矣,焦澹园尝言,‘天下多事,为患在民,民不聊生,易于为乱’,纵使北镇夷狄,亦难复天命!”刘一燝把皇帝给会议定的调子,和方从哲之前的谏言也一并搂了出来。

      “故臣请丈田、清丁,均平赋役!”说罢,刘一燝长长地出了大口。也让整个弘德殿陷入了恐怖的沉寂。

      在场的高官都被他的谏言给镇住了,但这不是因为大家不知道大明真正的弊患,不是北边建奴,不是东南的海寇,而是江北、山东、河南等地那些久迫饥寒,行将揭竿而起黔首。朝廷没有钱,不单是因为内外两廷的浪费和税收的过程有问题,而是大明的税基垮了。

      大家都知道“富者多享无税之田,贫者空输无田之税”的事实,但大家更知道,“使富者税田,使贫者无输”这条路有多么的难走。

      嘉靖年间,张璁走了这条路;隆庆年间,高拱走了这条路;万历十年,张居正更是将这条路走到了死。但他们都没走完,而且搞得自己一身腥臊,乃至身败名裂。

      所以,在刘一燝说完这番话的时候,众卿的脑子里不约而同地跳出了同一个问题:刘阁老,您真的敢走这条路吗?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