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有道是。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朝廷已经有几十年,在军需上时刻都表现出一种疲软的感觉。 但是如今。 戚继光站在一片山岗,眺望不远处正在打扫的战场。 更远处。 便是碧波浩瀚的东海。 海滩上,有几道烟柱吞天蔽日。 徐文璧也陪同在戚继光身边,身披甲胄,腰佩长刀。 年轻的大明勋贵子弟,或许是海风吹的多了,已经有了几分战阵悍将的模样。 徐文璧面露笑容:“此战之后,浙江倭靖,全乃将军之功。” 这是浙江平倭的最后一场战事了。 如今也已经落下帷幕。 从水师那边得来的消息,外海倭寇几乎已经是销声匿迹。 还有些许逃走的倭寇,也在往更南边的福建、广东去了。 戚继光的心情同样很不错。 今年自花街一战之后,浙兵几乎是每战必胜,斩获颇丰。 只是他同样清楚。 这是为什么。 戚继光有些感慨的笑着说道:“本将南征北战至今,从未打过如此富裕的仗!” 徐文璧侧目看了过来。 他知道,这位平定浙江倭患第一人所说的是什么意思。 也如同徐文璧所想的。 戚继光拱手说道:“若非严侍读在京中多方照料,我军粮草充足,军械齐整,饷钱富裕,军心振奋,恐怕即便平定浙江倭患,我军损伤也不会如此轻微。” 徐文璧心中生笑,脸上则是风波不惊,摇头道:“当初在京中时,严侍读便说,戚将军乃本朝不可或缺的智勇将帅之才,即便没有他,戚将军依旧能百战百胜。” 自己在京中,有如此高的评价? 戚继光的脑海之中,不由浮现出一个面孔模糊的年轻人形象。 他忽的开口道:“严侍读……是个怎样的人?” 虽然戚继光清楚,自己嘴里的严侍读乃是严党中人。 可这位严侍读,所行之事,却又全然不同于过往的严党。 徐文璧本来想组织一些词汇赞扬严绍庭,但想了一些,却忽的面露笑容。 “或许,等将军接到圣旨,赴京述职报功领赏的时候,亲眼见到严侍读便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了。” “哦?” 戚继光面露好奇,有几分迟疑:“本将也能入京?” 徐文璧嗯了声:“如果是往常,将军即便有平定浙江倭患的功劳,也难被陛下召入京师领赏。但有严侍读在,这一次等胡部堂将浙江的捷报送往京中,将军就可以准备好,与胡部堂一同进京了。” 山岗下,已经有队伍正在传令收兵,回营歇息。 戚继光却是面色一动。 他低声道:“胡部堂入京?是要留任京中?” 徐文璧赶忙摇头:“胡部堂已是封疆大吏,此等重臣任用,岂是卑职能揣测的,只不过将军这一遭定然是能去京中,与严侍读见上一面的。” 正在这时。 在后方的山脊线上,有一队传令兵赶了过来。 “报!” “将军,有总督衙门急令!” 戚继光立马收敛所有的猜测,脸色板正,回身看向传令兵。 “说。” “胡部堂有令,命将军整顿兵马,明日开拔赶至江西,平定闽、广等地流窜至江西境内贼子。” 戚继光目光一动,挥了挥手:“本将知晓了,明日准时开拔。” 说完之后,戚继光便侧目看向徐文璧。 徐文璧当即上前一步,拱手颔首道:“部堂以浙直总督,兼办江西军务,想来是那边贼乱难以平息,方才要调将军前去增援。” 戚继光点点头:“你去安排,留出防守台州等地的兵力,余下明日皆随本将赶赴江西。” 如今戚继光麾下兵力,已经增添至万人。 这也是他为何会说,从未打过如此富裕的仗的原因。 兵多将广,粮草充足。 古往今来,哪个将军不喜欢。 徐文璧当即抱拳领命,带着山岗上几个人赶往下面快打扫完毕的战场。 而戚继光则依旧留在山岗上,目视着前方。 “严侍读?” 低声念道了一句,戚继光的脸上多了几分期待。 …… 而在与浙江相隔不远的苏州府境内。 督粮道署。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