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毛文龙的游骑兵-《泰昌大明》


    第(3/3)页

      沈阳距铁岭一百二十余里,但李如桢路近不去,反倒是距铁岭一百八十余里的虎皮驿守将贺世贤率部急驰往救。铁岭卫明军坚守抵抗,血战从寅时持续到辰时。参将丁碧战死之后,铁岭卫城被奸细内开。

      此时,贺世贤正与敌兵偏师野战,双方各有死伤。不久后,贺世贤听闻守将战死,铁岭城破,而沈阳未发援兵一人。只得无奈折返。

      铁岭陷落前,时任经略杨镐预料到铁岭无法守卫,于是下令将城中百姓转移。但城陷之时,城内仍有本地居民以及从开原和附近诸堡逃难而来的男女老幼,计二万余人。他们要么被奴兵掳掠为奴,要么直接就被奴兵屠戮了。

      孔家两兄弟的父母就是在这期间被杀的。

      之后,他俩先是辗转逃到沈阳,又被转移到辽阳。熊廷弼经辽初期,有鉴于抚顺、清河、开原、铁岭等地的教训,以及抵辽后的见闻,一直不敢大规模地招募辽人。而是不断地向朝廷请调诸镇及南方客兵镇守辽东。

      等辽东局势稍稳后,熊廷弼又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允许那些与建奴有血仇的逃民部分充入受他信任的辽将手下,充任游兵。因为这个政策,孔家两兄弟才得以进入毛文龙的帐下。

      接下来的时间,毛文龙没有再说话,一顿饭就这么草草地结束了。仿佛毛文龙请他们过来,只是因为孔有德给宦官钦差做了一回马弁。

      两人离开之后,坐在毛文龙的身边,却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毛承禄,转头看向自己的养父。“爹。您不是要儿子收他俩做义子吗?”

      “父母亡而久哀伤。这是好孩子。这时要他们给你当儿子,他们是不会愿意的。”毛文龙叹气道:“平日且多照顾,过段时间再说吧。还是讲个水到渠成,循序渐进得好。”

      “您说得是。”毛承禄在这事上本来就没什么主见,既然父亲说罢了,那也就罢了。

      ————————

      午休过后,毛文龙带着士兵们到营内的演武场操练。

      毛文龙这一营算是建制不齐的非标游兵营。游兵营没有固定的防区,任务也相对灵活。其主要职责是“镇内驰击”,笼统地说,就是策应本镇被入侵的地区。目前,毛营活动的地方,是辽阳和沈阳两城之间。

      由于辽东巡抚袁应泰,几乎只抚不巡,很少离开辽阳,鲜有随护的需求。而且辽阳除了守城兵,还有总兵官李怀信麾下总兵标兵镇守着,袁应泰就没有组建巡抚标兵。因此,当他老人家因为某些原因,要离开辽阳出门儿的时候,就会征调毛文龙的游兵随护。

      前一段时间,熊廷弼给他分派了,收拢辽、沈附近的蒙古难民的任务。不过这个任务很快就结束了,也没捞到什么人头。交差之后,毛文龙的工作重心又变回了练兵。

      游兵的基本编制是两部步兵,一部骑兵,步骑混编,当有战兵三千。但因为熊廷弼不允许辽将领自募辽兵,只能接受巡抚衙门的调拨。所以毛文龙这一营长期不齐,就算加上后勤部队,也只有堪堪两千人出头。

      但与之相对,他这一营游兵,反而是不缺马的。

      毛文龙少有封侯之志,还在老家钱塘的时候,就经常跟人讲什么“不封侯,不罢休”之类的话。但在辽东混了十几年也没混出个什么名堂,一度动了南归养母的念头。但辽东的乱局和熊经略的信用,又点燃他潜藏于心的壮志。

      毛文龙深知,要想立大功,单靠被动防御是不行的。只有主动出击,深入敌区,斩他两个奴酋、匪首的脑袋回来,才有可能快速进步。他已经四十四了,再不立功就真没机会了。

      因此,他向熊廷弼提出,希望将自己手底下的这支游兵打造成一支高机动性的纯骑兵。他不想在镇内游,而是去镇外敌区游。他将这个想法上报给熊廷弼之后,立刻得到熊廷弼的大力支持。

      熊廷弼经辽期间,通过兑寺马、买民马、查马政等方式筹得了数千匹新马。当他花银子给辽阳买得的一千八百匹良马到位后,熊廷弼立刻就将其中的四成拨给了毛文龙。加上毛部之前就有的马,现在他的军营里,马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标配的骑兵数。达到了一千三百匹。

      光有马是不够用的,还得要有能驭马的骑兵。为了让手下的能游能击,毛文龙便把营中的士兵不分步骑全都当骑兵练。士兵有马骑马,无马步操,马儿也被三等分,轮着让士兵操。一分留在营里养膘,一分拉出辽阳野操掉膘,一分在营中陪着士兵练近战的技术。

      在巡抚署最近拨给他的士兵当中,他满意的就是孔氏兄弟。明明是参军之前只是一介连马都没骑过的普通矿工,却能在基础的训练之后,与老兵斗枪而不落下风。尤其是孔有德,操得一手好马术,在马上射箭,竟可十矢而九中。他相信,只要多经战阵,这两兄弟必可成为难得的精锐。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