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犒赏与凌迟-《泰昌大明》


    第(2/3)页

      “咱们走吧。去经略衙门宣旨。”崔仲青确实没有问门的心思。他是个近视,刚才在车上远眺辽阳的时候,就只能看见一个模糊的轮廓。现在走到近前,西门刻字虽然清晰了些,但还是一团模糊,得虚着眼睛才能完全看清楚。

      可崔仲青不会这么做,因为他根本没往那边儿想过。崔仲青就是个军事白痴,无论是来之前,还是在路上,他都没有仔细研究辽东格局的心思,可以说是连方位的概念都没有。什么西门、南门完全没差,反正和京城的十六门楼比起来,都算不得什么大气的东西,也没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熊廷弼搞这么一出,完全是对牛弹琴。

      “好。咱们走吧。”熊廷弼摆出请的手势,却在心中默默地摇头叹气。

      ————————

      四位宦官在三位文官的陪伴,以及一众武官的簇拥下,步行前往位于城中偏东的经略行辕。穿街走巷之间,见不到一个往来的行人。因为早在昨天,熊廷弼就对全城下达了戒严的命令。所谓民居于家,兵置于营。除了被指派到巡街、守城、戒哨任务的部队,任何人不得于解禁之前,在辽阳城内闲逛。如果有人上街被抓住,直接捕拿待罪。

      从储藏火器、火药的神机库,到行太仆寺,再到分巡道,兵备道,苑马寺,熊廷弼亲切而自豪地跟身侧的使团主官崔仲青,介绍他们路过的衙门。在介绍衙门的过程中,他还是顺带着讲了讲,辽阳的武备情况。尤其介绍了神机火药库的爆炸,以及辽阳西门的重建。

      看起来,崔仲青是听得连连点头,不断肯定。但实际上,他完全没往心里去。崔仲青就是来这儿送人头的,对辽阳的军情真是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基本是一直处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状态。反倒是跟在他俩身后的西厂稽查官默默地记下了熊经略的话。

      众人来到辽东经略行辕后。崔仲青原是想直接宣读圣旨的。可他刚吩咐负责保管圣旨的东厂军官去请奉请旨意。一路上一直没有说话的杨涟突然开口道:“贵使,在宣读圣旨之前,似乎应该先遥拜君父吧?”

      “.”崔仲青头一回出京,没听说过有这种规矩。不过他没有过多思考,顺从地接受了这个听起来非常合理的建议。

      崔仲青想了想,接着面南跪下。

      “京师在西南向。正南是北海。”杨涟善意地提醒道。

      “.”崔仲青的眉头皱了起来,心道:这厮还真会来事儿!

      崔仲青起身抬头,此时他的眉头已然舒展。“您说得是。”

      接着,众人在钦差的带领下,完成了遥拜君父的神圣仪式。

      “宣旨了。”崔仲青率先起身,拾级走上台阶,站到衙门正堂的屋檐下。其他宦官也起身跟上,来到崔仲青的身后站定。

      虽然等会儿还要跪,但官员们还是在熊廷弼的带领下站了起来。在崔仲青没有拿出圣旨之前,他都只是他自己,而他自己是不配被官员们跪拜的。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崔仲青从东厂军官的手里接过圣旨,轻轻展开。

      官员们立刻撩袍跪地,叩头高呼:“万岁!”

      “经略熊廷弼临难受命,力保国土,安辑人心;巡抚袁应泰精敏强毅,练兵缮甲,协调军需;巡按杨涟忧国奉公,不辞辛劳,遍巡危地;总兵官李怀信勇敢有谋,朝命夕就;总兵官陈策,副将童仲揆.”圣旨用几乎不重样词汇,把在场的,不在场的各路援辽总兵、副将乃至部分参将点名夸了一遍。

      在崔仲青那还算浑厚的嗓音下,一个体恤边将,刻勤贞明的形象逐渐浮现在大多数从没见过新君的官员的脑子里。少数见过皇帝人,更是回忆起了想象中那宛如太阳般温暖的笑容。开始沉浸在感动的情绪之中。

      “尔文臣武将,皆朕深仰保国之士。朕切念尔之劳,故命内臣,北赴辽东,颁赐犒赏。忠勇杀奴虽要,然朕益望尔全身还朝。钦此!”

      “臣等叩谢圣上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熊廷弼领头叩首,并将双手高举过头。

      崔仲青拾级下台,将卷轴合上,摆到熊廷弼的手心里。山呼散去之后,崔仲青竟然听见了啜泣声音。他低头看去,只见熊廷弼这个铁一般的硬汉,正捧着那道圣旨,微微地颤抖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