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大裁员-《泰昌大明》


    第(2/3)页

      念完,魏朝合上密折,将之恭敬地递放到御案上。

      “把这个发下去。”朱常洛拿起密旨,并顺手将拟好的朱批递给魏朝。

      “是。”为了提高效率,少跑一趟,魏朝索性把其他待发的奏疏也抱走了。

      朱常洛放下密奏,突然开口问道:“你说,这个赵延庆为什么一直追着骆思恭咬啊?”

      走到门口的魏朝听见声音回过头来,发现皇上并没有看自己,于是讪讪地撇了撇嘴。跨过门槛出去了。

      “奴婢不知道。”王安放下笔,说道:“查过了,赵延庆和骆家没有任何瓜葛与仇怨。和最近的案子也没有关系,他应该就只是一个纯粹的言官。跟骆思恭过不去,或许只是因为觉得骆思恭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即使已经查过,王安也不敢打包票说完全肯定的话。

      “那他为什么能把骆家的家产盘得这么清楚。还偏偏在锦衣卫查后府的案子时上疏弹劾骆思恭?”朱常洛说,“朕不觉得这是什么巧合。”

      “要把他抓起来审吗?”王安问道。

      “谁去抓,谁来审?理由是什么?”朱常洛说道:“也不能太惯着骆思恭了,他要是恃宠而骄那不就本末倒置了吗。这样,你做个备忘,等骆思恭把差使办妥了,就随便找个由头把赵延庆调到外地去历练历练。他要真的敢拼敢干,到地方去了也会发光,也就当是换地方悟道了。但如果他是一个只知道耍嘴皮子搏名声的人,那就不用让他回来了。”

      “是。”王安掏出一个小本子,然后把赵延庆的姓名和预定的贬谪事由给记了上去。

      记好后,王安抬起头,发现皇上正在写东西,似乎没了再说话的意思。便又低下头,继续写那个只写到一半的字。

      ————————

      司礼监的正堂里,第三席秉笔太监兼提督西厂魏忠贤,和第四席秉笔太监兼总管内廷裁员刘若愚,正罕见地并肩坐在一张横放于正堂中央的长案后面。在他们的身后,还摆着一张专属于王安的大案。这张大案以及与之配套的交椅,是正堂里唯二的没被挪动的家具。

      两位大太监的身侧,并排摆着几十口用牛车拉过来的大箱子。

      正堂外边儿的司礼监前院,内承运库的掌印太监吴明哲和司礼监廉材房的理财少监唐衷,也并排坐着。他俩的面前各摊放着一个薄薄的账本。

      再往前,靠近司礼监院门的地方,内承运库的出纳和廉材房的审计,共计二十人,两两成队,左右“1”字竖列开来。

      而在司礼监本部正门到黄瓦东门的这段路上,西缉事厂执行局,第一执行大队第一中队的执行们,正把着枣木棍,五步一岗地监控着被包夹在路中央的长蛇队,以防止这些人在紫禁城的肘腋之间闹出什么不必要的乱子。

      司礼监、西厂、内承运库等三个衙门的数百人云集于此,是为了给惜薪司被裁汰的冗员发放遣散费。

      惜薪司曾有过宛如昙花般的辉煌。武宗正德时,刘瑾权倾一时,改惜薪司外薪厂为办事厂,自领之,京师谓之内行厂。正德五年,刘瑾倒台,昙花凋零,西厂、内行厂俱革,独东厂如故。现在,西厂复立,并随差保卫惜薪司的裁汰工作。这颇有些难兄重新发达,转过头就踩了难弟一脚的感觉。

      刘若愚之所以把内廷裁汰的第一刀砍在惜薪司的脑袋上,是因为它冗滥很严重,但不复杂。万历中,神宗懒政,内外两廷皆弛。内廷各衙门人数激增,惜薪司也不例外。时称“朝进一人,暮进一人,致几十倍于前。”

      不过现在的惜薪司,说到底只是一个管理木炭发放的机构,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按年龄高低,从上到下拉清单就行了。惜薪司的司正很配合,毕竟他的俸禄涨了,而他的前任则失去了一切,正在去定陵给先帝爷守墓路上。

      “你,过来,别磨蹭。”内承运库的年轻出纳,很不客气地朝一个在年岁上能当他爷爷的老宦官勾手。

      老宦官颤巍巍地走上去,将新司正发给他的纸条递给出纳。

      出纳接过纸条,只扫了一眼就知道该给这个人发多少遣散费了。但他没有立刻弓腰去取,而是将条子拿给同样年轻的廉材房审计盖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