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进展与法办-《泰昌大明》
第(2/3)页
“郑养性?”骆养性心里又是一阵本能的腻歪。
“对啊。”王承恩看过有关郑氏抄家一案的全部档案。“从郑国泰开始,郑家就一直趴在后府。直到去年郑养性伏法去职,才改由恭顺侯吴惟英领北直隶。”
郑家是从万历十年皇帝制册九嫔时开始发迹的。当时,郑贵妃的父亲郑承宪被授予带俸锦衣卫正千户的虚职,算是成了挂在锦衣卫的册子上吃皇粮的冗官之一。万历十一年,郑氏怀孕,晋德妃,郑承宪连升四级,升为正三品的带俸锦衣卫指挥使。到郑承宪于万历十七年病卒时,他已官至从一品都督同知,但仍在锦衣卫的册上,没有实缺,也不管实务,算是一头位高权不重,但影响力却很大的肥猪。
郑承宪过世后,其子郑国泰减等承袭父职。以正二品都指挥使,兼入后军都督府。万历二十九年,皇帝终于妥协,正式册封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或许是为了补偿郑贵妃,同年,她的兄长郑国泰直接跳过都督佥事、都督同知、右都督等职,连升四级,晋左都督,位极人臣。有明一朝,皇贵妃及其以下,无论有多受宠,若无军功,外戚授职最高只有郑国泰一人,得到了正一品左都督的职位。
万历四十五年,郑国泰病卒,其妻李氏向神宗请求,让儿子郑养性承袭父亲的左都督一职。神宗以郑国泰护翼李太后梓宫一事有功,史无前例地允李氏所请,特令郑养性不必按例减袭,直接承袭其父左都督之原职,并仍领北直隶诸卫所,但谁都知道,这只是皇帝随便找的一个借口,皇太后薨逝都三年了,就算护翼梓宫有功,也早就给了。
不过人死灯灭,帝崩恩消。万历四十八年,郑宫奴婢崔文升绝境求生,反咬左都督郑养性及郑国泰诸不法事由,郑家三十八年的荣华富贵一朝尽焚成灰。
“郑国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垄断北直诸卫的?”骆养性若有所思道。
“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王承恩摇头道:“得查册,或者找人问问。祁总!”王承恩呼唤道。
“司正有何吩咐?”祁逢恩走近抱拳道。
“我们刚才说的你听见了吗?”王承恩问道。
“听见了。”祁逢恩毫不犹豫地点头道。
“听见了好,也省点儿口舌,去把记了这个事情的册子找来。顺便再把英国公叫来。”王承恩初生牛犊不怕虎,对后府的勋戚们是没什么敬畏之心的。除了永宁伯王天瑞,他甚至都不愿意笑脸相迎。
“是。”祁逢恩领命转头,并摆手招呼来一个西厂的队总,接替自己的位置近身保护王承恩。
“查册就可以了。没必要传英国公吧?”骆养性看见张维贤那张冷得起冰的脸就难受。对于他来说,张维贤是经常往来而且关系不错的长辈,他甚至挨过张维贤的教训。如果是骆养性一个人过来,他甚至都不一定敢在张维贤的面前大声说话。就这一点来说,他顾虑太多,不如身边的年轻宦官。
“有必要啊。照您刚才的说法,如果消息是从后府传出去的,即使不是英国公告的密,那也一定是从他这儿开始的。咱得问问他,在卫帅离开都督府之后,他都把这个事情告诉了谁。”王承恩又正了正自己的坐姿,他抿着嘴唇,摆出肃正的样子。“您要是不好说话,我来问。”
————————
不久后,来自天津卫的驿递,被送到了位于午门与端门之间的兵科直房。
兵科现在的主官是都给事中赵兴邦。他是万历二十九年的进士,以为官清正,不畏权贵闻名。让他获得这一名声的时间,是万历四十五年上疏驳斥郑国泰的正妻李氏,并反对郑养性违制袭职。
当然,和同时代的其他言官一样,赵兴邦也只从皇帝那里获得一个“不报”。彼时,民间风传,说他跳出来言及此事是为了打压郑家以讨好太子。赵兴邦没有对此风言做出回应,反正这则流言和他之前上的奏疏一样,都被皇帝给无视掉了。
万历四十八年,新君即位,流言平息。因为赵兴邦虽然确实获得了晋升,但也只是从左给事中升为都给事中,只能算是补上了这个空了好几年的缺。和同仕兵科却连跳四级,外派辽东的杨涟根本没法儿比。流言开始转而攻击杨涟谤君邀直。而赵兴邦还是干着原来的活儿。唯一的区别是吏部按先帝的遗诏补官,给他塞了几个次一级的同僚。
其中一个就是明时举。明时举是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初授江西峡江县知县,调庐陵县,后丁忧去职。他原本在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时,备补保定府博野县,但四十七年入觐时,却他没有被外派,而是留在北京,等候重新派缺。之后,明时举撞见了皇帝驾崩,遗诏递补在京官缺,于是就被派到了兵科来。
由于进士晚,资历浅,明时举很自觉地充当起了整个兵科的文书官。负责收发关于兵部、五军都督府、戎政府、各地总督署、兵备道以及辽东经略行辕的文书。当然,各地总兵、副总兵乃至卫所军官的文书也由兵科批核。只不过相较以上衙署,这类文书比较少见就是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