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一团乱麻的兵部账-《泰昌大明》


    第(2/3)页

      别看黄克瓒现在是刑部尚书,可他在万历三十八年的时候,就在山东巡抚的任上加挂兵部尚书的衔了。

      “黄刑部,你倒是说得好听。哪年不是十二个月啊?可边镇的用度什么时候足过?”崔文升嘴角一勾,冷笑一声。“哼!真不知道你们拣选的那些巡抚、巡按都是干什么吃的,连个账都查不清楚。你们要是真查得准,崔兵部怎么还报不出实账来呢,崔兵部,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崔景荣无话可说,没法接话,索性不搭理崔文升了。

      这时,次辅叶向高警惕了起来。他觉得再这么说下去,崔文升就该扯到往边镇派遣监军太监了。于是高声说道:“臣以为,司礼监的考量是有道理的。”

      “次辅?”从进入文华殿以来一直就没有吐过半个字的刘一燝倏地转过头,震惊地看向叶向高。

      叶向高注意到了这个视线,却没有回看他,而是自顾自地说道:“土默特部的顺义王卜失兔,自万历四十一年六月得到朝廷的册封以来一直对我大明极为恭顺。宣府镇、大同镇久无大战。最近,插汉部的虎墩兔憨亦遣使来朝。只要大明继续保持与卜失兔及虎墩兔憨的关系,就能保证宣大、蓟州等镇不会起大的战事。如果把这两件事情考虑进去,边镇或许确实用不到八十六万人。”

      “.”朱常洛睨了崔文升一眼,接着又看向叶向高,一锤定音道:“辽东春季的军饷仍由宫里出,至于其他边镇的事情先放一放。之后另召御前会议商讨。王安,下一件事情。”

      “是。”王安大声应答,接着转头对工部尚书王佐说道:“王工部。说说你那边儿的事情吧。”

      “好的。”王佐点点头,接着打开了自己的总账本。

      ————————

      如果说兵部只在马差折银这一项与户部“争利”,那么工部则直接在职能上与户部高度重合了。

      工部甚至在各地设立专门机构征收竹木税,并从渔业收入中抽取部分款项。此外,工部还负责从全国各地征集物资与资金。

      工部不仅要负责宫殿、陵寝、桥梁、城墙等重要设施的修建与修缮,军需装备与战船的制造,还要负责主持水利治理、屯垦管理以及矿产、林木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是说,工部的“工”既包括了工程建造,也包括了工业制造。

      这些工作纷繁复杂而且花费巨大,但在大明创业伊始,朝廷却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资金用于支持上述工作。朝廷的做法,是在全国范围内征派劳役或是征集物资。

      对于无需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从普通民众中征发;而需要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则从匠户中征发。至于工程建造和工业制造所必需的材料,则在原产地设置相应的课派。所有这些都是征发或是课派,都像农税那样是无偿的。有时甚至还要自带工具。

      典型的例子就是治水。当为了治水而征发劳役时,被征发者不仅要准备劳动工具,而且还要从家乡带来一些用具,包括木棍、钉子和绳子,朝廷只负责提供粮食。这些物资的课派与劳役的征发有的是计划内的,有的则是临时派征。计划内的征派被分配到帝国的每一个府,再由各府分派给属下各县,被称之为役。

      在建国初期,赋、役分别征收,匠户与民户分开登记。差不多从正统年间开始,这些人口登记渐成具文,登记在册的劳动力大量逃亡。许多杂色税收,诸如对猎户与渔民的课派已经无法征收。大多数州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各种役摊入田亩,甚至于附加到正赋之中。这也就是桂萼发明,并由张居正全国的推广的一条鞭法的实践基础。

      改革当然是好的。但它的问题在于,这些鞭入田亩的收入也按照政策的惯性由工部而非户部接收。不同于兵部太仆寺常盈库的马差银。由工部节慎库接收的各类杂课折银的来源遍及全国,而且收入相当不少。这意味着工部在事实上成了一个能与户部展开竞争的财政部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