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盐业的滥觞和边镇的军费-《泰昌大明》
第(2/3)页
分散的管理,缺乏实权的领导部门,滋生了巨大的腐败空间。万历四十四年,李汝华派遣山东清吏司郎中袁世振,前往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清查当地盐业。袁世振回复说,每纲盐商中通常会有几个大的操纵者。他们通过游说当地官员,制定利于他们的规定,而聚敛了大量的财富。相应的,当地官员也能获得相当丰厚的报酬。
次年,李汝华将袁世振提拔为两淮盐法道按察使。令其在一定的范围内打击不法商贩,足征收盐课支边。
“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计岁入九十万两整。两浙都转运盐使司,计岁入十六万两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计岁入十四万两整。山东都转运盐使司,计岁入六万两整,共计收入白银一百二十六万两。”李汝华报告道。
这四个都转运盐使司,由户部直辖,其盐课银由户部支配,户部也只给这几个司下达定额的征收命令。至于福建、河东的都转运盐使司,以及其他八个盐课提举司的盐课银收入,则直接解运给对应的军镇。
由于这笔钱是直接调给兵部使用,而没有进入北京仓库的,所以李汝华索性补充道:“一百二十六万两,已经全部调拨兵部充作边饷银。再之后,就是户部管理的其他杂项收支了。”
“杂项就不必说了。您先歇着吧。”王安看着那厚厚的一本册子,知道李汝华的所谓的杂项还不少。因为这些项目司礼监没有在这些庞杂的小项目上查出什么大的问题。所以干脆跳过:“崔兵部,到你了。”
——————
召开御前会议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国家的财政现状,皇帝甚至都没有立刻改革现行体制的想法。按理说,如果只是要了解财政现状,单召户部官员叙述即足矣。
但实际上,其他五个部都在某些方面卷入了财政管理,都有各自的财政利益和并独属于自己的账本。单靠户部,是根本没法子全面了解国家的财政状况的。比如,吏部有开纳的收入,刑部有赃罚的收入,礼部有来自外国朝贡使团的赏赐收入和僧侣、道士的度牒纳银开纳。各部的收入,一部分用来维持本部门的运转,另一部分则按皇帝的要求进行调拨。也就是说,这些项目的收支,户部是不会也无权管理的。如果其他衙门不报给户部,那户部都不知道有多少流水。
一般来说,户部很少就收支的问题,与吏、刑、礼等部发生矛盾。但是在以洪武制度为基础的明代体制之下,户部往往会与兵部及工部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这些冲突则多根因于历次的改革。
比如,明初实行马户养马交马,就可以免除部分田赋的制度。因为御马监以外的马政,是由兵部下辖的太仆寺负责的。所以当马户马差的制度被废止,并改为田赋乃至折为银两的时候,这笔多出来的税粮或者税银,就不是户部而是兵部下辖的太仆寺的收入。这就意味着,某些地区的正税收入竟是由兵部而非户部来征收的。
“去年,太仆寺常盈库实收白银四十一万七千六百二十二两。已经全部消耗。”崔景荣汇报道。
“什么叫全部消耗?”王安问道。
“呃”崔景荣尴尬地愣了一会儿。“反正常盈库是没有银子的。我亲自去看了。至于怎么用的,我还真不好说。”
“兵部尚书说不清兵部的收入银子往哪里流了?”王安面前的簿册上也没有载明太仆寺常盈库库银的流向。
“我是去年才从山西回京师接掌部印的。兵部一堆窟窿,好多记录都找不到了。但里边儿至少有十万两是用来买马的。其他的应该都拨给边镇了吧。”崔景荣确实找不到相关的记录了。
“好了好了。报预算吧。”朱常洛揉了自己的太阳穴,他有些乏了,繁杂的数字让他觉得有些乏了。
“是。”崔景荣原本是打算像李汝华那样先报消耗再报预算的。但既然皇上让他直接报预算他也就先跳过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