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秦良玉陛见-《泰昌大明》


    第(2/3)页

      “习惯就好。”朱常洛微笑点头。

      秦良玉觉得现在正当是谢恩颂圣的时候,于是又主动地跪了下去。“臣叩谢圣上慨解内帑,赏银犒军。”见秦良玉跪了,她的兄弟便也跟着跪下,把谢恩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嗯?”朱常洛愣了一会儿。过了好几息才想起,年前李汝华从自己这里要走了一笔银子,说是要犒赏北上援辽的客军。到现在,他连当时给了多少钱都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有这么个事儿。

      “卿等不必多礼。川、黔地方的土兵和九边、浙江、湖广等地的客兵一样,都是保我大明江山的忠义之师。更何况地远师劳,稍有馈赏也属当然。你们还是起身说话吧。”朱常洛对他们这番主动道谢还是颇为满意的。

      “谢圣上。”秦良玉又领着秦家兄弟磕了个头。

      等三人起身,朱常洛便将视线投向秦家的长子秦邦屏,并开口说道:“听说你们的父亲秦葵是明经出身的?”

      “回回皇上的话。先父确实是重庆府忠州的秀才。”皇帝的笑意消解了秦邦屏“平步忽登天子堂”的惶然与不安,但他说起话来还是有些磕磕巴巴的。

      “在北京国子监就读?”朱常洛问道。国法规定,秀才之中若有成绩优异者,可入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并雅称“明经”。

      “先父恩入南京国子监读书。未尝北上京师沐浴王气,乃先父终身憾事。”秦邦屏微微摇头。

      明代秀才入监成贡,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等四种方式。岁贡乃常例,也就是每年或每两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优秀廪生升入国子监就读,而恩贡和恩科一样,是皇帝颁布“恩诏”的额外加选。

      “既然能教出这么优秀的子女,想来也是蒙尘之明珠。”朱常洛突然唤道:“王安。”

      “奴婢在。”王安小跑下陛,在三个人的身边跪下,摆出候旨听宣的姿势。

      “赠忠州贡生秦葵同进士出身。”朱常洛下令道。

      “奴婢遵旨。”王安叩首领旨。

      秦氏三兄妹亦叩首谢恩。“臣等叩谢圣上天恩。”

      谢恩之后,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兄长秦邦屏,突然抑制不住心头的铭感,竟然开始抽啜哽咽起来。

      “你哭什么?”朱常洛温声问道。

      “请圣上恕臣失礼。臣骤然想起了先父的教诲,一时感慨莫名。”秦邦屏抬手拭去眼角的微润。

      “不妨事。本朝诗人李开先有诗云,‘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朱常洛宽和地说道。“既然勾起了你的伤心事,那就纵情弹泪吧。”

      “臣叩谢圣恩。”即使皇帝允许他弹泪,秦邦屏也不能真的在大殿里放声痛哭。

      还是家祭时再告先翁吧。秦邦屏心想。

      “诸卿站起来说话。”朱常洛第三次示意三人起身。不过这次,他没等三人完全站起,便开口唤道:“崔文升!”

      这时候,秦良玉才知道,这个眼神阴翳的精瘦太监,原来就是那位凶名与贪名遍及京师乃至远传通州的东厂提督太监崔文升。

      “奴婢在。”崔文升的身姿有些佝偻,但驼背并不影响他的灵活。崔文升来到秦民屏的身侧垂首站立,和王安一起将三人夹在中间。

      “说说你的差事吧。”朱常洛收起眼眉间的笑意,嘴角也勾勒出了两道肃然。

      “是。”崔文升早有准备。几乎没有思考,立刻道:“这几日提刑司已经完成了对马堂、王虎、陈增等奴婢的调查与审讯。现在,提刑司正在全面审查罪奴婢丘乘云的不法事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