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上达天听与鞑靼请见-《泰昌大明》


    第(2/3)页

      比如,王安就负责查看内阁首辅、九卿正堂官本人的直奏,以及吏、户、礼等三部的提奏。而魏朝则负责刑部、工部、五寺、转运提举司的奏报。而刘若愚则负责对接兵部以及余下的闲杂衙门,比如钦天监、教坊司、尚宝司之类的。而皇帝则一手负责戎政府、五军都督府、都察院、六科等衙门的奏报。只有在需要意见的时候,才把奏报交付内廷枢宦先阅。

      至于内廷行政,仍由王安一人掌总,四大枢宦协理。各枢宦若有紧急要务可随时直奏皇帝。当然,没有紧急要务也可以来南书房请安,或者去乾清宫伺候起居。所谓书房大门常打开,有事儿没事儿都能来。

      当魏忠贤拿着锦衣卫的提奏来到南书房的时候,魏朝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奏报来自太常寺的题本。太常寺是掌管宗庙祭祀的机构,但它偏偏设有一个提督四夷馆的少卿。而这个隶属于翰林院的四夷馆,本质上是一个专司翻译的机构。

      “插汉部虎墩兔憨的使节脑毛大于昨日抵京,并递交国书。鞑靼馆昨日连夜将国书通译为汉文。兹事体大,还请万岁爷乾纲独断。”魏朝听见开门的动静,下意识地往门口瞥了一眼。见来人是魏忠贤,他的心里立刻就泛起了一阵强烈的鄙夷与厌恶。

      魏忠贤走上前,准备跪叩行礼,但朱常洛却摆手将他的动作打断。“去你的位置上坐着。”

      “是。”魏忠贤飞快地跪下磕头又站起,也算是行了一个高度简化的礼。

      “说说这个林丹巴图尔的意思。”朱常洛示意魏朝继续。“说重点。”

      明代官方并没一个对于北方诸部落稳定的通译。比如察哈尔部就在不同的官方文书中既被译为“插汉”、“插汉儿”也被译作“察罕儿”“擦汗儿”等。而它的首领孛儿只斤·林丹巴图尔,也不止一个称谓。边疆武官们有时按他的号,也就是代表长寿长生的“呼图克图汗”称呼其为“虎墩兔憨”。有时也按他的名,称呼其为“灵丹”或者“陵丹巴图尔台吉”。

      因此,当朱常洛在熊廷弼的奏报中看见所谓“插汉部虎墩兔憨”、“脑毛大”以及“炒花”这样的字样时,简直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直到当时奏报此事的王安,提拿着往年的记录和地图,向皇帝概述了朝廷所掌握的边疆部落的基本概况及其首领,朱常洛才明悟,所谓的“虎墩兔憨”其实指的就是最后一任受到公认的蒙古本部大汗,孛儿只斤·林丹巴图尔。之后,他就坚持以“林丹巴图尔”直称这位蒙古大汗了。

      魏朝稍一愣,接着便附和着改变了对于林丹汗的称呼:“林丹巴图尔恭祝圣上克承大统”后边儿还有好长一段吉祥话,但看皇上明显没有想听的意思,所以魏朝就直接省略了。“林丹巴图尔希望能继续与我大明保持睦邻友好的关系,继续互市互利。此外,使臣脑毛大还希望能进宫谒见圣上,瞻仰天颜。”

      朱常洛等了一会儿,见魏朝没有再开腔的意思,便问道:“这就没啦?”

      “没了。简单来讲就这些。”国书本来就不长,鞑靼馆的翰林们在翻译的时候也没有往里边儿加料。

      朱常洛又问道:“内阁的意见呢?”

      “票拟的意见是赐其金银,维持互市,保持关系,继续以插汉部为辽东西屏。至于是否允其谒见,内阁请圣上独断。”放在先帝朝,进宫谒见皇帝是不可能的。

      “让礼部、鸿胪寺按规制赏赐招待。谒见嘛”朱常洛没有万历爷那种几十年不见外人的宅病。“可以允其谒见,但先让鞑靼馆的翰林问问这个阿穆岱想说什么。”

      “奴婢遵旨。”魏朝提笔记下皇上命令的同时又睨了魏忠贤一眼。

      “你来这儿干什么?”朱常洛这才转头正视魏忠贤。

      “骆思恭奏报。天津卫指挥使沈采域畏罪潜逃。”魏忠贤站起身,来到中间的空地上站定,陈奏道。

      “呵。”朱常洛还以为有什么大事发生了。他淡笑一声,放下笔,伸了个懒腰。“跑了就想法子抓回来呗。这种小事还需要你特地跑到这里来说吗?”

      在朱常洛看来,让锦衣卫去天津找裁革三卫的由头,就是一个执行层面的小事。对于这种小事,执行部门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到他想要的结果就可以了,过程只要不太离谱,他甚至连问都懒得问。

      魏忠贤没想到皇上竟是这么一个反应。他愣在当场,不禁有些失望。

      “还有别的事儿吗?”朱常洛看着案头上堆得老高的奏疏,轻叹了一口气。

      “有。骆思恭还提报了一笔银子。说是三十二个百户所的孝敬。有差不多一万五千两银子。”魏忠贤立刻掏出账单,摆出呈递的姿势。“这是骆思恭呈上来的明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