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筹码与道义-《泰昌大明》
第(2/3)页
消息传到经略熊廷弼这里,熊廷弼认为在叶赫部被努尔哈赤整体吞并,辽东极度危急的情况下,林丹汗的重要性确实显著地提高了。于是奏请万历皇帝,请皇帝发帑金以充抚赏。万历皇帝同意了,将赏银提高到四万,但仍旧让户部来出这笔钱。
“那你为什么不跟袁大来直说你的想法?”杨涟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他微眯眼睛,开始思考起来。
“袁大来这个人哪里都好,就是书生气太重。”熊廷弼撇了撇嘴。“在这些弯弯绕绕的事情上,他也帮不上什么忙。还不如借这个机会骂他一骂。把他背上驮着的圣贤书给烧一烧,让他清醒清醒。当然烧不掉也无所谓,反正他说了不算。”
“这骂算是白挨了。”杨涟想通了什么,他突然瞪大眼睛,不咸不淡地笑了一声。“呵。”
“也不算白挨。算是提前预防。到时候吵起来也好说话。”熊廷弼撑着脑袋,迎上杨涟的眼神,说道。
“你果然是这么想的!”杨涟沉着脸道。
“不然呢?”熊廷弼回道:“我们驱杀了这些鞑靼流民,就会让大明失了道义。如果我们把他们圈起来给粮食,而他们却被努尔哈赤劫掠乃至掠杀了。那就是奴部失道,我们得道。所以就算袁大来不说施舍,孙伯雅不提外养,我也会在城外开厂施粥然后再用围子把他们圈起来。”
“你真是”杨涟叹了一口气。
“慈不掌兵。我就是这样一个恶人。”熊廷弼倒是很坦然。“我只要对得起皇上,对得起朝廷就可以了。”
“你把话说得这么白,就不怕我把事情捅出去?”杨涟凝视熊廷弼,脸上的肌肉因为表情过于凝重而有些抽搐。
“你不会这么做。我看人很准的。除了没打过仗,没杀过人。你本质上和我是一类人。”熊廷弼很自信地肯定道。
“呵呵呵呵.哈哈哈哈!”杨涟突然大笑起来。“对啊,我们是一类人。只要对得起皇上,对得起大明就可以了。”
笑了一会儿之后,杨涟平静了下来,他全身松了劲,无意识间竟摆出了熊廷弼那样的姿势。“你把这个想法报给皇上了吗?”杨涟问。
“密奏已经上了,但我只说了在城外划一块地给鞑靼灾民开厂施粥的事情。”熊廷弼说道。“明奏已经写好了,随时可以往通政使司寄送。原定就是今天。”
熊廷弼不知道有哪些人也得到了皇帝的秘匣。但他晓得杨涟手里有一个。所以起话来并不避讳:“我不打算说道义的事情。明的暗的都不打算。你也不要说。皇上不必知道这么血腥的勾当,知道了反而不好。”
“我明白。”杨涟点头,不再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密奏皇上,说给军官们发赏银的事情。你应该收到我给你写的信了。考虑得怎么样?我要回奏了。”
“发呗。发钱总比让他们自己伸手贪污得好。”熊廷弼说道。
“不。我是问你打算发多少?”杨涟问道。
“首先我得纠正你,不是我发,是皇上发,而且最好让宫里的人来发。”熊廷弼想也不想,即答道:“至于数额嘛,总兵一千,副将八百,参将五百,游击三百,都司两百,守备一百五十,把总一百。再往下就不必了,已经给过饷银了。”
杨涟简单地盘算了一下,这一套发下来总数大概在三到四万之间。这个数不少,但和辽东的军费比起来只能算是小头。
“你自己呢?”杨涟又问道。
“我又不是军官,要这钱干什么。”熊廷弼摊手摇头。“熊某人来辽东可不是为了钱。”
杨涟点头,又道:“好。就这么往上写吧。”
“皇上给你批了多少?”熊廷弼好奇道。
“三个字。”杨涟说:“说个数。”
“嚯。”熊廷弼眼眉一挑。“皇上真是大方。那你往上写的时候再添点儿布匹绢帛吧,拿给他们做衣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