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差事卡克与噩梦-《泰昌大明》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是。”唐衷有些顾虑,但还是没有多问,而是老老实实地将干爹的命令记下来了干爹的命令。

      王安点点头,又问道:“冗员及空饷的核查与统计做得怎么样了?”

      制度性的宫廷收入很难在短时间内增加,但宫廷支出却能通过裁撤冗员、清理空饷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削减。

      上一次对宫廷进行大规模的清裁,还是九十年前的嘉靖十年。当时,权力已然完全稳固的嘉靖皇帝命令司礼监对内廷冗员进行核调。

      存留的档案显示,光是工匠这一项,就曾革去老弱残疾、有名无人者共一万五千余名。嘉靖十年的清裁,是自洪武开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内官衙门精简。但嘉靖皇帝搬去西苑之后,内廷人员的数目再度膨胀。

      膨胀的情况在张居正摄政期间有所缓和,但太师病故,皇帝亲政当年,从慈宁宫和乾清宫开始,宫廷的冗员和空饷开始了爆炸式的增长。包括司礼监在内的每个衙门都充斥着大量的非必要人员,这给宫廷财政的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唐衷低下头,眼神有些躲闪。

      “干爹问你话呢,怎么不答呀?”曹化淳用略带了些不满的语气追问道。

      唐衷叹了一口气,苦笑道:“回干爹、师兄的话。冗员及空饷的核查与统计进展得很不顺利。”

      “为什么?”王安的语调还是那么四平八稳,听不出任何缓急。

      唐衷挠了挠自己的下颚,并说道:“原因是多方面的,请干爹容儿子慢慢儿说。”

      “事情进展得不顺利,但能找着问题就是好的。”王安微微扬头。“你说就是了。”

      “干爹稍等。”唐衷欠身一揖,接着走到一个放满了案牍的木架子边上。他的双眼在木架子上左右逡巡,没多久便准确地抽出了一本还算厚的册子。

      唐衷回到王安面前,将他找到的册子打开。借着大师兄掌来的烛火,向王安展示道:“干爹,这是嘉靖十年内廷清裁完成后的存留记录之一。当然了,这是拓本。”

      王安打量簿册,用疑惑的语气问道:“之一?”

      唐衷重重点头,肯定道:“准确地说,这是司礼监造的有关经厂的簿册,这本簿册上只记载了专事刻书出版的经厂工匠。具体条目儿子就不念了,光说总计。嘉奖十年,司礼监经厂共有,笺纸匠六十二名;裱背匠二百九十三名;摺配匠一百八十九名;裁历匠八十名总计一千二百七十五名。但目前,经厂一共有工匠二千一百六十二名。多出八百八十七个人出来。”

      “这不是查出来了吗?”曹化淳说道。

      “师兄,没这么简单。”唐衷解释道:“宫里的工匠都是世袭的。按理说,只要能确定在职工匠的世系,就能确定该工匠是否应该保留。或者说得更明白些,只要在职的工匠能追溯到这本簿册上的某一位记名工匠的头上,那他就能留在经厂继续当差。”唐衷顿了一下,摇头道:“但是,根本查不出来。除了笔匠和刊字匠,绝大多数工匠大字不识一个,能晓得他爷爷姓甚名谁就不错了。根本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九十年前的先祖究竟是何人了。”

      “这还只是经厂这一个衙门的簿册。御前作,内官监,兵仗局,银作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好些衙门的工匠数量,比经厂的要多得多。根本查不下去。”唐衷想把簿册递给王安,但王安摆手不接,唐衷就只得把簿册放回到原来的位置。

      “接着说下一个。”王安的眉头上已经有了些褶皱了。他开始思考想辙,而不是单纯地听着。

      “是。”唐衷疲倦地一笑。“第二个问题就是东厂最近开展的整肃行动。”

      “东厂的行动”王安沉吟片刻。“衙门没有管事儿的了?”

      唐衷点头道:“干爹明鉴。嘉靖十年进行内冗清裁的时候,是各衙门自己造册、自己申报的,司礼监只负责掌总以及抽查核验。这就是说,每个衙门的簿册保留在自己的案牍库里边儿。东厂的整肃冲击了内廷各司各衙的高层,想要找人配合调案都不知道该找谁。这还不算簿册丢失的情况,或者被焚毁的情况。”

      “皇史宬那边儿没有留档?”王安问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