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皇帝的野望-《泰昌大明》


    第(2/3)页

      “会长龙华民一定不会。沈之所以能把‘南京教案’搞起来,就是因为这家伙乱搞事情。改变了他老师的利玛窦的方针,朕当然也不能容他这么乱来。”朱常洛判断道:“但耶稣会里其他人却是可以争取的。从方济各·沙勿略到范里安,再到罗明坚,到万历三十八年病逝于北京的利玛窦,几代来华的传教士都在不遗余力地试图融入中国的信仰体系,极力证明中国的经典与西方的经典是高度契合、异曲同工的。”

      “这是一个很好的苗头,他们能被动接受,朝廷就能主动改造。只要让他们相信,受命于昊天上帝的大明皇帝比教宗更能代表唯一神的意志,那么大明的皇帝就可以是他们新的精神领袖。”

      “忠诚不仅来源于信念,也来自荣誉与收入。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要以孔孟之道教化万方的同时,要给官员以俸禄,要给有功之人以封赠。朕之前说过,教廷是周王室,教宗是周天子。只要精神上的唯一性被动摇了,那么耶稣会中华分会乃至欧洲总会对教廷的效忠就是可以被更改的。”朱常洛的眼睛里跃动着名为野心的火焰。“俸禄、荣誉,这些教廷给不了的东西朝廷可以给。愿意接受的人可以留下来做大明的臣民,不愿意接受的,要么滚,要么死。”

      说完后,朱常洛又将自己的周身的气势收敛了起来。“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现在嘛,欧洲鞭长莫及,朕不会也不可能让耶稣会和罗马教廷唱反调,朝廷也没有闲钱去影响欧洲的政治。耶稣会最近的大戏是郭居静与龙华民之间的斗争。朝廷暂时不会下场,但在大明的地界上,朕想要谁赢,他就不可能输。”

      朱由校很懵,他本来只是随口问问耶稣会的事情,没想到父皇会说这么多。而且里边儿的好多事情他根本听不懂。西洋的宗教到底信什么?和道教、佛教是否相类?耶稣会最后为什么不选道教、佛教偏选儒教来“合经”?在不了解西洋宗教的情况下,即使有周天子的例证在那里,作为皇帝长子的他,也很难真正理解政教分离的意义。

      就在朱由校陷入沉思而不得解的时候,朱常洛突然问道:“汤若望买了你的木雕吗?”

      朱常洛原本预计的是,朱由校在外边儿干坐一天,最后一个木雕也卖不出去。但汤若望既然认出了朱由校,那他就不该连张都开不了。

      “买了。”朱由校回过神来,他叹了一口气,然后比出一个“六”的手势,说道:“六个西洋人,一人拿了一个,最后却给了儿臣一百两银子。”

      “你好像不太高兴?”朱常洛又问道。

      “儿臣心里清楚,他们不是因为儿臣的作品好才付钱的。”朱由校自嘲道:“木雕作品不值这个价,用上好料也不值。他们愿意付这个钱,而且还不要找零。只是因为他们知道,手里捏着的东西是皇长子弄出来的。儿臣觉得,别说是木雕了,就算只是一块朽木,他们也会心甘情愿地掏钱。”

      “你竟然能意识到这一点!真是让朕刮目相看啊。”朱常洛的脸上挂上了欣慰与鼓励的微笑。

      他原本想的只是让朱由校尝尝人间烟火的味道。不至于被人蒙蔽,闹出道光皇帝那种“五两银子缝衣补、十两银子买鸡蛋”这样的笑话。

      朱由校不好意思地挠挠了自己的后脑勺,说道:“父皇用心良苦。以后就把慈庆宫的用度往下削一削吧。两天吃掉寻常人家一年的收入,实在是太奢侈了。”

      “不行。这个不能削,你心里清楚就可以了。”朱常洛否定道:“要减也是从乾清宫开始,而不是从慈庆宫开始,若是无端地减了慈庆宫的用度,外边儿还以为你失宠了呢。朕可不想听那群老头儿念经。把宫里的冗滥剪裁掉之后,多的钱都省出来了,也不差你这几百两,安心用吧。”

      这时候,王安带着一群宦官宫女进到了东华门楼。他们有的上膳,有的供暖,很快就将寒冷的门楼布置成了一个临时的温暖饭厅。

      朱常洛看向正指挥着宫宦们搬桌摆椅的王安,提问道:“王安。崔文升复工了吗?”

      “崔文升很积极,昨天就复工了。听他自己说,比起在家里喝酒,他更喜欢在牢里磕西瓜籽儿。”王安是侍读出身的文化人,没有崔文升那种奇怪的癖好。

      “那就赏他一袋儿西瓜籽儿,让他磕个够。”朱常洛很欣赏崔文升的工作态度。

      ——————

      上菜之后,门楼内陷入了平静,殿内只听得见碗筷碰撞和咀嚼的声音。碗小吃得快,没多久朱由校就请王安给自己添了一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