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朱由校的木工摊-《泰昌大明》


    第(3/3)页

      “这还不明显显然吗。”中年儒生一个接着一个地从自己的背囊里掏出卷轴。然后还有一套文房四宝和一些彩色的颜料。“卖画啊。”

      “能看看吗?”年轻人问道。

      “当然。”中年儒生点点头。

      “多谢。”朱由校道谢后,随手拿起一个卷轴并打开,然后直言不讳地说道:“您这山水画的,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嘿,小子,口气不小啊!”中年儒生面色一滞,然后抢过卷轴。

      “你说话就说话,别动手!”朱由校身边的壮汉呵斥道。“当心我抽你。”

      “干什么!天子脚下,光天化日,难不成你还想要当街行凶啊?”中年儒生被壮汉突如其来的呵斥给吓了一跳,但嘴上还是硬气着的。中年儒生笃定这个恶奴不敢动手,毕竟巡城御史还在前边儿走着呢。不像摊位问题,要真因为这个打起来,他是占理的。

      “出来玩儿的,没你的事儿。”朱由校摆手示意壮汉退下去。

      “是。”壮汉又瞪了中年儒生一眼。

      “先生,晚生心直口快,惹先生不愉,抱歉。”朱由校抱拳致歉。

      中年儒生展开卷轴,仔细参详,还是觉得满意。“心直口快.呵!你很会画吗?”

      “不会。”年轻人实话实话道。

      “那你就好好儿玩你的木头去。隔行隔山,不懂别开腔。”他展开一幅最满意的作品,然后挂到画架上。

      朱由校不会作画,但会赏画。不过他也不至于为了逞口舌之利,去拿那些名家和面前这个中年人做比较。“先生说的是。是晚生孟浪了。”

      “如果先生不介意,能告诉晚生这几天先生卖了多少银子吗?”朱由校问道。

      “五幅小的,三幅大的,两幅现画。一共十七两五钱。”中年儒生骄傲地抬起头。也就是京师灯市,如果是平时,他只能放到画行去寄售。而且很可能十天半个月也卖不出去一副。

      年轻人一惊,又问道:“你这画儿怎么叫价的?”

      儒生轻笑道:“大幅二两,小幅一两五钱,如果是现画,也是二两。不讲价。”

      明代的书画价位相对较低。记录较高的,如祝允明、王宠等名家的单件作品经过多次转手,最多也不过二十两银子。

      通行的价钱往往是二三两银子乃至更少。现任太常寺少卿、掌国子司业事董其昌就在一封信札中写道:“鸿堂帖来裱者,一两半,此画一价,惟兄所损。然勿得乞他人知也。”即是秘而不宣的友情价,一两半的卖价也实在是太低了。所以唐寅,唐伯虎才会在诗中写:“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

      年轻人觉得这么多作品才卖十七两五钱银子简直少得可怜,但看中年儒生的样态,也知道这对中年儒生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于是微笑着恭维道:“先生真是厉害。”

      “你现在知道了吧。”中年儒生是头典型的顺毛驴,被这么一夸立刻抖擞了起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