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泰昌元年-《泰昌大明》


    第(2/3)页

      泰昌元年,正月初一。

      “皇上。”朱常洛隐约听见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呼唤着。

      “皇上。”这次,朱常洛在听见声音的同时,还感受到一股轻轻的推力。

      “什么时辰了?”朱常洛眨了眨干涩的眼睛,问道。

      “寅时六刻。”声音的主人回答道。

      “好。”朱常洛撑起身,在李芩芳的额头上吻了一下,说道:“伺候朕穿衣服吧。”

      “嗯。”李芩芳表情、声音皆如常,但绯红的双颊却出卖了她。好在天光未亮烛火如萤。

      正旦即元旦,是明代汉族社会的三大节庆之一。届时,百官有年节之假。

      明朝的元旦假期是不断延长的。明初,太祖朱元璋非常勤勉,于是一年给官员放三天假,分别是元旦、冬至以及朱元璋自己诞辰。看起来,明初的元旦假期是有一天的。但实际上对于在京的官员来说,元旦假一天都没有,因为在这天要给皇帝拜年,并举行一系列的典礼,在起居上,比早朝还要繁复。

      之后开始延长,嘉靖年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说,“除夕官府封印,至新正三日始开”,也就是说从除夕到初三,一共四天。扣除正旦当天,还有三天。到万历年间,假期又延长了,《明会典·节假篇》明载:“凡每岁正旦节,自初一日为始,文武百官放假五日。”不过除夕封印的传统并没有消失,所以官员和皇帝的假期理论上的假期也就从三天延长为了五天。

      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朝廷百官抑或民间士庶,都有热烈的庆贺礼仪及娱乐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使得大家的假期减少一天的朝贺。

      朝贺时,皇帝要五更起,先焚香放纸炮,然后去皇极殿拜天。这一传统是从嘉靖年前开始的。嘉靖初,沿先朝旧仪,每日宫中行拜天礼。后以为渎,罢之。遇正旦、冬至、圣诞节,于奉天殿丹陛上行礼。既定郊祀,遂罢冬至之礼。惟正旦、圣诞节行礼于玄极宝殿。隆庆元年正旦,命宫中拜天,不用在外执事。

      也就说,正旦拜天礼是减去常礼之后的简礼,最开始在奉天殿举行。嘉靖九年制定郊祀制度之后,将正旦拜天礼改到了与道教有关的玄极宝殿进行。到了隆庆元年,即位新君废掉了在玄极宝殿举行的正旦拜天礼,改回到宫里举行。但因为这时候,奉天火焚重建,改名皇极,所以此礼就在皇极殿举行了。这个礼制持续了二十多年,直到万历懒政,废一切大礼,不祀、不庙、不朝。

      为了一改皇帝在中外臣民心中懒怠的形象,并表明自己锐意进取的精神,朱常洛不仅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最后一次朝会上,史无前例地为万历年间的“罪人”平反,并决定将这些礼仪全部捡起来。

      于国礼中,皇帝至高无上,于家礼则不然。如果皇帝有嫡母、生母、祖母等在世那么新年第一拜就是到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宫中跪地请安,恭贺新年。但万历皇帝在位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四十八年下来,把这几位在家礼中尊于皇帝的女性全部熬死了,所以朱常洛可以直接跳过这个流程,直接举行岁首朝贺。

      朱常洛身着衮龙袍,头戴金龙冕,从乾清宫出发,一路穿过乾清门、建极殿、中极殿来到皇极殿丹陛前。此时,仪仗已经就位:锦衣卫陈卤簿仪仗于丹陛及丹墀之东西,教坊司陈大乐于丹陛之东西及北向。仪礼司设同文玉帛案于丹陛之东。

      紧接着皇极门洞开,两位皇子,所有在京大小官员,以及朝鲜、琉球、大西洋等藩属国使臣身着朝服,从左右偏门鱼贯而入,来到丹陛之下,按礼部安排好的次序站定。等挪步之声平息,朱常洛转身走到丹墀正中,面朝皇极殿撩袍下跪,百官亦陪跪。

      朱常洛以天子之身,向高天行三跪九叩大礼。百官亦陪行,但整个殿前广场只有一个人的声音:

      “太祖受命上天,肇兴皇业。成祖中兴宗社,再奠寰区。圣德神功,咸配天地!朕崇敬二祖,永惟一心。今皇业有倾,寰区颓靡。祈天赐弘德,光兴大明,国泰民安!”

      礼成后,朱常洛起身后转,又回到丹陛前面对诸臣工。这时,陪跪着的百官已经站了起来。

      “跪!”礼部尚书兼鸿胪寺卿徐光启高声疾呼。

      “跪!”这一指令被大汉将军们层层传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