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弘德殿国议-《泰昌大明》


    第(2/3)页

      “王掌印带着圣旨来了。”老管家的言简意赅地说道。

      “快!朝服!”方从哲得空了喜欢舞剑,因此还算得上年老体健,所以听到管家的话,他一个挺身就坐起来了起来。

      穿好朝服之后,方从哲来到院子里,对着王安先行了一个礼:“见过王掌印。”

      “见过方首辅。”王安还礼,然后从衣襟里掏出一张写着旨意的纸。“有旨意!”

      颁给官员个人的旨意,是不需要把全家人都叫出来的。像这种没有用印盖宝的旨意,甚至可以提前让不领旨的人回避。但方世鸿没有离开,因此也就陪着父亲一起跪了。

      “方首辅,事情已经过去了,朕还要用你,现在立刻来弘德殿。钦此。”这道旨意的简单得只有一句话,但专门派出王安亲自来宣,足以见得皇帝对首辅的恩宠。

      “臣谨遵圣谕!”方从哲磕头谢恩,捧接过旨意,然后将之递给方世鸿。“找人裱起来。”

      “是。”方世鸿郑重点头的同时,心里也松了一口气:老爷子终于复职了。

      ——————

      弘德殿建于永乐十八年,位于乾清宫院之西。初名雍肃殿,于万历十四年改今名。

      弘德殿为南向殿,殿前有斜廊,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面阔三间,明间辟门,两次间为槛窗。前接抱厦三间,南向设御座。

      作为乾清宫正殿的肘腋之庭,其用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大明朝最高权力的现实状况。

      弘德殿初建时,成祖爷将之定为平常召见臣工之处。不过实际上,成祖爷基本没怎么用过这个地方。因为直到永乐十八年腊月,成祖爷才将监国太子也就是后来的仁宗爷及群臣从南京迁至北京。然后从永乐二十年三月起,成祖爷接连发动了第三、第四、第五次亲征。期间太子继续监国,不过办公的地点在文华殿,弘德殿也就一直沉寂着。

      永乐二十二年,六十五岁的成祖爷在北征返京的途中龙驭上宾,仁宗爷正式入主乾清,弘德殿才开始有了人气。

      可这股子人气只延续了不到一百年。正德三年,不甘宫内枯燥生活的武宗正式迁居豹房,大明朝的政治及军事中心,也就跟随着皇帝从乾清宫搬到了皇城西苑,弘德殿也再次沉寂下来。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锐意进取的少年皇帝以兄终弟及之法正位乾清,弘德殿也迎来了最后的二十年辉煌。之后,嘉靖修道,隆庆无为,万历怠政。于是弘德殿再次沉寂。

      说起来,弘德殿最近的一次使用和正在门口杵着等待皇帝过来的方从哲有关。万历四十八年四月初六,王皇后病逝,十一日,方从哲入宫哭临,请求以治丧事面问皇帝。少顷,宦官传皇帝口谕,召方从哲到弘德殿。这是方从哲独相八年以来,第二次见到他的皇帝。下一次,也就是最后一次见到皇帝,已经是七月二十一日,“上疾大渐”之时。

      万历四十八年,腊月二十一上午,王承恩午门廷杖百官的同时。弘德殿的御座后方悄悄悬上了泰昌皇帝亲提的匾额,曰“奉三无私”。

      未时四刻,奉旨复职的内阁首辅方从哲在弘德殿门口见到了久违的次辅叶向高,大学士刘一燝,以及六部尚书。在他们的身边,还孤零零地杵着一个意料之外的人,锦衣卫掌卫事骆思恭。

      不久,皇帝带着皇长子在一众宦官的簇拥下步入乾清门,并一路来到文武十卿的面前站定。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方从哲领头,十卿齐跪。

      “平身,进殿。”皇帝金口缓开,转身跨入被王安和魏朝左右推开的殿门。

      自此,“等待、叩见、平身、入殿”,这一简短的流程便成了“弘德议国”的常例。

      入殿后,皇帝踏上台阶,再度转身,撩袍落座。紧接着,皇长子也在台阶下的一个木墩子上坐定。

      “王安。”朱常洛保持着慵懒的坐姿,并将视线投向侍立在侧的王安身上。“那帮子挨了打的谏臣们情况如何啊?”

      “老天爷仁慈,一个都没收。现在全在太医院的御医堂里老老实实地趴着,等刘院使给他们的屁股上药呢。”王安回答道。

      “天意如此啊。”朱常洛的语气里颇带了些感慨。

      廷杖这种事情,哪有什么天意,一个都没死,分明是皇上的意思。方从哲明白颂圣的时刻到了,于是带头深深地一揖。“皇上圣德,天佑忠谏!”

      “皇上圣德,天佑忠谏!”其他人也齐齐地揖了下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