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平反与廷杖-《泰昌大明》


    第(2/3)页

      按理说,区区六品的主事根本没资格在隆庆六年的朝堂上亲耳听见这道敕谕。但这道敕谕不是在紫禁城内的议政殿堂上下达的,而是在午门外宣读的。

      隆庆六年七月十六,穆宗皇帝驾崩未足两月,神宗皇帝即位刚过一月之时。神宗以圣旨召北京各衙数以千计的文武臣工于午门,并以极为严肃的态度,凛然宣行了这道洪武以来近二百年未睹于皇家之敕谕。

      可任谁都知道,这篇预示着革故鼎新的雄文绝不可能是冲龄践祚的十岁幼帝主动要求写就的。

      “四十八年了。”皇帝的平静得让人感到悚然。“成良弼。你觉得四纪过去,朝清政肃,道泰时康了吗?”

      “.”成良弼根本不敢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回答“是”即是欺君,回答“否”则是谤君。

      不过,朱常洛也很贴心没有逼着他回答两难择一,而是自顾自地说道:“朕觉得没有。”他顿了一下,将音调提高半度。“朕即位未久,尚未改元,结党排挤就发生了,串逆逼宫就发生了!这么一点小小的改革,竟然让有心之人利用,最后闹得整个北京满城风雨。徐光启。”朱常洛又叫出来一个。

      “臣在。”徐光启离开鸿胪寺卿的位置,走到周嘉谟身边。

      “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朱常洛问道。

      这番公开的奏对是事先没有商量过的,但皇帝想要的答案并不难猜。徐光启犹豫片刻,轻咳两声清嗓,说道:“因为隆万改革之绩未能长久。”

      “对,但也不完全对。”朱常洛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王安,宣下一道旨意。”

      “是。”王安闻言,又从魏朝捧着的托盘上拿起第二道敕谕:“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张居正功在社稷,亦无过于身家,故谓之匡正社稷之臣矣。即日起,复张居正上柱国太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等衔,并复谥文忠。召复其子张嗣修、张懋修、张简修、张允修、张静修。追授其蒙冤自戕之长子张敬修礼部侍郎衔。”

      嗣皇帝泰昌于万历年间的最后一次朝会,明昭天下,并推翻先皇帝万历对锐意改革的元辅张居正的判罚与清算。这已经不单是平反了。

      得而复失最为痛苦,因此诏谕刚一宣读完毕,完整地经历了“江陵柄政”以及“神宗懒政”的周嘉谟立即伏地叩首,高呼:“皇上圣明!”接着,百官抑或真或假地加入了这番颂圣的行列。

      这回,皇帝没有再说话,而是沉默着起身离席,并带着王安以及两位皇子离开了乾清门大殿。

      百官不知所措,纷纷抬起头将视线投向仍留在殿内的魏忠贤。

      “魏厂督,还有旨意吗?”徐光启明知故问道。

      “有,不过不在这儿宣。”魏忠贤点点头,环视百官道:“诸位,跟着我去午门城楼上观刑吧。”

      ——————

      廷杖,即是在朝廷上以杖殴官,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其最大意义在于对“刑不上大夫”这一教条的突破。明代以前,乃至大明开国后的第一次廷杖,都只是皇帝偶而动怒的即兴所为。

      洪武八年十二月,茹太素上疏陈事,但奏章过长,朱元璋懒得看,就叫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但读到一万六千多字,还没听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朱元璋大怒,命人将茹太素痛打一顿。暴打茹太素后,朱元璋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这种问题,便命中书省正式制定一个奏报的格式,以此来杜绝废话长文。

      洪武廷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再发生过皇帝下令杖打大臣的事件。直到“英宗复辟,六部悉罢”,朱祁镇大规模清算景帝旧臣,廷杖才逐渐制度化,成为皇帝常用的惩罚朝臣的手段。

      所谓制度化,就是许可、行刑、监刑,乃至廷杖的形制都有相应的规矩。负责行刑的是锦衣卫的校尉,负责监刑的是司礼监的宦官,行刑之前需要刑科给事中佥签驾帖。

      成化、正德、嘉靖、万历等朝都出现过大规模廷杖的事件。不过新帝即位未及改元便大行廷杖的事端,还是头一次出现。

      盛放圣旨的托盘以及宣读过的两道诏书都被王安拿走了,所以剩下的最后一道则由魏朝双手捧递给负责宣读的魏忠贤。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魏忠贤有点儿兴奋,声音也有些颤抖。

      “朕御极以来,念者万千,然汇归一事,不过变易旧制、匡正时弊、重振颓纲.”这道旨意的前半段就是崔文升在乾清门口宣读过的那道。朱常洛特地命令一字不改,只增加了李汝华在文华殿上对言官们的劝慰。

      “.朕之苦心,尔之不查,反为赵、邹二人所撺掇,妄行哗廷之事.”为了兑现对徐光启以及孙如游的承诺,朱常洛在将孙如游摘出主犯行列的同时,并未在诏书里把邹、赵二人定为逆臣或是反贼,也不将言官的行为定义为逼宫而是“哗廷”。不然接下来的判罚就太轻了。

      “.朕念国事蜩螗,振纲事艰,人才难得,准徐光启、叶向高、史继偕、沈.等阁部十二卿之请,特予宽宥,免赵清衡之死罪,及尔汹汹言官之流放仅稍施廷杖,并辅以罚俸,以示惩戒。望尔自今以后,精白乃心,恪恭乃职,切勿自误误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