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贤婿如子-《泰昌大明》


    第(2/3)页

      “读书人?里边有什么联系吗?比如同年、同乡之类的?”陆文昭帮着分析。

      “查了半天毛都没有。”海镇涛伸出食指点了右手边的文书堆。“话说,你来这儿干嘛的?讨差事啊?”海镇涛见陆文昭一直没说事儿,就以为他是得到了消息,特地来自己这儿讨差的。

      海镇涛随手挑出一本,扔到陆文昭面前。“拿这个去,一个月内出结果。能办出真结果自然最好,要实在是办不出,你就去京郊找几个有儿有女的流民出来扛,无非给点儿钱嘛。快过年了,最好少积案子,不好看。”

      尽管不喜欢,但陆文昭并不对海镇涛抛出的“最终解决方案”感到疑惑。因为,“将命案办成盗杀让流民来扛”本就是各级衙署的常用办法。流民查不到户籍,地位比造了册的奴婢还低,就算是承平年月也没人在意他们的死活。锦衣卫能在靠事无法、办不出结果的情况下才花钱让流民去顶,已经是非常仁慈的了。

      “佥事大人,我不是来讨差的,而是来交差的。”陆文昭摇摇头,然后回到自己刚才的座位拿起背来的包裹。

      “你交什么差?”海镇涛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我们拿到了孙大人的口供。”陆文昭打开包裹,将装在里边的供状一口气全给掏了出来。

      “口供.”海镇涛一愣,旋即瞪大了眼睛:“你从孙如游那里掏出东西来了!”海镇涛赶忙放下刚端起来的茶盏,撑着桌子飞扑似的抓走了放在书案边缘的状纸。半烫的茶水溅到了海镇涛的手腕上,可他却浑然不觉。

      “是。”陆文昭点点头。“孙大人签字画押的时候您已经离开衙门了。”

      “你竟然真把这个钦差给办成了!”海镇涛越往下看,嘴角就越是上扬。

      因为钦差通常牵涉广泛,所以是最复杂的一类差事。它可以是好差,也可以是坏差,甚至可能是死差。

      决定钦差好坏的关键,在于办差人自身的智慧和办差人掌握的信息。

      在钦差中,最不重要的是事实,而是圣意。知晓并顺圣意而为,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但圣意难测,而且会被牵扯进案子的诸方不断影响。如果办差的人不能及时了解各利益攸关方的实力对比和相互关系,随意而鲁莽地办差。就很可能将自己办进去。

      “简洁明了,主从清晰,还没有随意攀扯,这个供状真是太棒了!”海镇涛连连赞叹,甚至有些爱不释手的意思。“你怎么审的,上刑了?”

      “卑职不敢忤逆大人的嘱咐。”言下之意就是没有。

      “那孙如游为什么肯招?”海镇涛还是将供状放下了。

      “因为我们拿到了这个。”陆文昭从怀里掏出一块玉质的腰牌,微探身放到海镇涛的面前。

      “孙嘉绩?”海镇涛将腰牌拿起。

      “这是犯官的孙子。”陆文昭解释道。

      “你派人去了浙江?”海镇涛问疑惑道。

      孙如游是浙江余姚县人,因此也是东林党高层中与浙党相近的保守派,在对待洋人、洋教、洋学等问题上,孙如游甚至可以说是沈的“同志”。

      “这倒没有。”陆文昭摇摇头。“孙嘉绩目前在北京国子监读书。”

      “你抓了他?”海镇涛接着问。

      “也没有,我只是请他吃了一顿饭。并向他说明了一些情况。”陆文昭还是摇头。“孙嘉绩不过是个连举人都没考上的年轻人。他很担心自己的爷爷,唬一唬就把东西借给我了。孙大人原来是不肯招的,但他总要为自己的后人想一想,所以我把东西给他,又和他做了一个交易。”

      陆文昭翻到描述孙如游的那一页,并向海镇涛展示。“我允许他将自己摘出去,不做主犯。这样,孙大人的罪过就会小很多,即使最后被革职,对后人仕途影响也会小不少。”

      “小声点!”海镇涛连摆手势,示意陆文昭当心。“这堂子里保不齐有西厂的人呢。魏珰就指着咱们犯事儿才能在皇上那里邀宠。”

      “嗯!”陆文昭面上接受,但并不放在心上。“案子是您主办的,供状我就交给您老了。”

      他一边说话,一边抽出供状的最后一页。在这一页上除了案犯孙如游的签名和手印,还有经办人的姓名。陆文昭在文末分两行写了五个姓名,还留了好大一片空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