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可控的领袖-《泰昌大明》
第(2/3)页
“你随意安排。户部虽然忙,但比礼部好些。”李汝华含蓄地夸了徐光启一句,然后撇绳儿似的把话题扯回来:“开海难免生出变乱,卫所兵是不堪用的。你熟知兵事,又胸怀韬略,要是有什么合适法子想上疏朝廷,我会支持你,我也是读过一点儿兵书的。”
“老大人,您可真是公忠体国啊。”徐光启赞叹一声,旋即顺杆子往上爬,切入正题道:“还有一件事儿,我也想让您帮帮忙。”
“昨天的事儿?”李汝华在正堂见到徐光启的那一刻起就知道他为何而来。
“您老明鉴.”徐光启正要说话,门口却响起了敲门的声音。
这时衙役把烧着新炭的火炉给抬过来了。
“进来。”李汝华朝门口喊道。
即使炉旺炭炙,想要温暖整间屋子还是需要不少时间。为了尽快驱走身上的寒意,李汝华索性凑到炉边摊出手心,主动接受炭火的温度。“子先。天寒地冻的,你也过来烤烤吧。”
“老大人。对于昨天的事情,您老怎么看?”徐光启凑过去,但直到两个差役离开,他才开口接上被断掉的话茬。
李汝华盯着炭炉,脸上没什么表情。“问我这个问题的人,是礼部尚书徐光启,还是东林党人徐光启?”
“我既是礼部尚书,也是东林党人,但我参加东林从不是为了营私。”徐光启巧妙地说道:“而且您老和东林先生顾端文不也有同年之谊吗?”
东林党的创始人顾宪成也是万历八年的进士。
“叔时老弟啊。”李汝华眼神一黯。“过世八年了。”万历四十年,顾宪成病逝于老家南直隶无锡县。谥号端文。
李汝华收起感伤。不知道是不是炭火暖身的缘故,他的声音里竟多了些亢奋。“顾叔时说他办东林书院的初衷不是为了科考,而是为了善天下。所谓‘群天下之善士讲习,即天下之善皆收而为我之善,而精神充满乎天下。’”
“但志士青年中总有脱胎于书院而入朝堂者。这些人在书院时便讨论时政,并批评官员的为人,入朝之后便以书院同窗之谊为纽带结党成派,拧成一股不小的势力。因果勿论,顾叔时最后总归是起了,以在野之身而遥控朝局的心。”
“发动舆论,干涉朝政。”李汝华是那段历史亲历者,看得很明白。“你们在走顾叔时走过的老路!”
“十一那天你们在干什么?逼宫吗?皇上没有下令廷杖,已经是开天恩了。”李汝华阴恻恻地说道。“你来户部是想劝我上疏为东林党人求情吗?我老了,精力有限,争不动了。但如果这个案子发生在十年前,我必上疏弹劾东林结党营私,祸乱朝纲!”
李汝华起了爱才的心。“徐部堂,你是有才的,而且皇上也很看重你,不要自误。别掺和进去,当什么都没发生过。只要和东林党保持距离,凭着孙帝师的关系,皇上肯定不会迁怒于你。”
“老大人。我不能袖手旁观。”眼见李汝华起了失望之色,徐光启赶忙说道:“我路过通政使司,看见几十上百名身着各色官服的官员,正排着队往里边儿递送题本。有人串联了!”
“这不奇怪。东林党人能把生长在北直隶的方中涵逼到‘认祖归宗’去做浙党的领袖,遭到反击也是正常的事情。争一争,斗一斗,东林党也会收敛一些。”屋子暖了起来,李汝华也就退坐到椅子上。“方中涵元辅内阁,弹章递进去,票拟可想而知。到时候司礼监再在皇上耳边说两句,很多人会遭殃。我不会帮东林党说话”李汝华端起茶,准备做出送客的手势,但想了想他还是决定多说了一句:“你与其来户部走我的路子,还不如去走叶进卿的路子。他出面,票拟上的措辞兴许能温和一些。”
“老大人。我不反对惩治东林党。也不反对株连.”徐光启瞥见了李汝华的手势,于是深吸一口气,准备将来意和盘托出。
“哦?”李汝华来了兴趣,将茶杯放下。“那你来户部干嘛?”
“我和您一样.”徐光启先表明自己的立场。“.也不认可东林党的作风。但事情不能闹得太大。您刚才也说了,皇上要在天津开埠,卫所的问题亟需解决。而且辽事糜糜,建奴伪称天命。西南土司,山东民情,各地都不安泰。不用多想就知道,其他党派的人是奔着消灭东林党来的。且不说能或不能,只要开始拉锯,朝局就会变得靡乱,地方上也会不安。”
“那你想怎么样?”李汝华侧身看向徐光启。
“部分株连,有限扩大,快速解决。”徐光启简单地总结了和刘一燝商定的方略。
“如何扩大?株连何人?”李汝华的心底冒出一个词:党派内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