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陛下,万万不可!-《泰昌大明》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辽东地方,沈阳。

      自万历四十八初,熊廷弼便将位于辽阳的经略行辕,搬到了更靠近建奴势力的沈阳。

      熊廷弼,湖广江夏人,万历二十六年以三甲第一百十五名获赐同进士出身。

      熊廷弼第一次进入辽东是十二年前的万历三十六年。当年八月,熊廷弼经过考选,升为试监察御史,分管浙江道。但熊廷弼上任浙江道御史仅十天后,便在浙党的暗中操作下被廷推为辽东巡按。

      在当时,巡按辽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苦差事,人人避之而不及,更何况是从江浙富庶之地调去辽东苦寒之所。但熊廷弼“有志四方,喜谈陈汤、傅介子之事,每愤蓟、辽之间虏众骄横”,因此不顾友人劝告,毅然出关巡按。

      他在辽东的几年中,杜馈遗,核军实,按核将吏不事姑息,风纪大振。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朝堂上似乎永无休止的齐、楚、浙三党之争和他率直火爆的脾气,熊廷弼数度沉浮,最终于家中闲赋。

      直到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攻明,事情才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当时,被认为颇知辽东兵事的杨镐起为辽东经略。朝廷本想同时起用此前巡辽有功的熊廷弼为监军。但杨镐之前任辽东巡抚时,就与时任巡按的熊廷弼不和,所以出面阻止了此议。

      这次阻碍是熊廷弼的幸运,因为在皇帝、内阁、朝中舆论的共同推动下,萨尔浒之役是一定要打,同时又是一定打不赢的。

      明年三月,萨尔浒惨败的消息震动京师,群臣纷纷建议起用熊廷弼。于是,万历四十七年三月二十二日,神宗拜熊廷弼为大理寺左寺丞兼河南道监察御史,宣慰辽东军民。

      熊廷弼于四月十二日接到圣旨离家北上。六月,开原沦陷,言官纷纷上书弹劾杨镐。杨镐被罢,朝廷才于六月二十二日正式任命熊廷弼代替杨镐,经略辽东。

      熊廷弼尚未离京时,上疏向神宗皇帝分析辽东的形势,称:辽左为京师肩背,欲保京师、欲保河东(辽河以东),开原必不可弃。今开原破、清河弃、庆云掠、辽西围,铁岭、懿路数城居民逃亡。唯独辽阳、沈阳孤立于河东,难以守御。然而,不守辽沈必不能保辽东,不复开原,必不能保辽沈。

      为此,熊廷弼请求神宗“备刍粮,修器械,毋窘臣用,毋缓臣期,毋中格以沮臣气,毋旁挠以掣臣肘,毋独遗臣以艰危,以致误臣、误辽,兼误国也。”

      神宗深以为然,立即降旨:“恢复开原乃御虏安边急务,应用兵马、器械、钱粮、刍豆等项,着各衙门火速处办,刻期齐备,勿得借口缺乏,致误军机。”

      熊廷弼在得神宗如此器重的情况下出山海关,可以说是踌躇满志,然而形势丝毫不容乐观。他还没到辽东,铁岭宣告失守,沈阳及各城堡军民迅速逃散,辽阳人心惶惶。

      八月初,熊廷弼进入辽阳,开始整顿军务,并劝逃亡者回归。甫一接任,熊廷弼便斩杀逃将以祭奠死节将士,先后杀贪将陈伦,罢免总兵李如桢,以李怀信代替。与此同时,熊廷弼还亲自监督军士建造铲车、火器,疏浚城壕并加固城墙,做好了与建奴长期对峙的打算。几个月后,辽阳守备大固。辽东地方也再无城池陷落。

      辽东的实际情况让他看清了漫谈恢复、贸然进剿显然过于草率,只能固守维稳,以守代战。为了挡住建奴正盛的进攻势头,熊廷弼上疏神宗,向皇帝主张“步步为营,渐进逼近”的战略。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将逐步挤压建奴的活动空间,让他们抢无可抢、掠无可掠。

      但固守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艰难,建奴有兵十万,那么官军就应有十八万才能稳住局势。然而熊廷弼走马上任时,辽东只有官军八万,光在数目上就不占优势,而且这些官军以老弱居多,还需简汰,不能作为实数。

      为了补足这十八万战兵,朝廷每年需要向辽东拨发白银三百二十四万两、米粮一百零八万石、马豆九十七万石。

      从当时的战略态势来看,熊廷弼决定固守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被萨尔浒惨败打醒了的神宗朱翊钧也认可了熊廷弼的判断,批示:“审度贼势,分布战守方略,颇合机宜。防守既固,徐图恢复进剿,尤是万全之策。”

      神宗不仅口头上对熊廷弼予以支持,也在行动上尽可能地给熊廷弼以需要的东西。不过,神宗还是没舍得花他自己的钱就是了。

      辽东兵事兴,骤增饷三百万。汝华累请发内帑不得,则借支南京部帑,括天下库藏余积,征宿逋,裁工食,开事例。而辽东巡抚周永春请益兵加赋。自此,向天下加派辽饷便成了常事。

      天下如何暂且不提,至少在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熊廷弼经辽一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辽阳颓城整修一新,逃亡人民纷纷回归,而且原先遭到战争威胁的奉集、沈阳两座空城,如今俨然成为重镇。

      万历四十八年,朱翊钧人生的最后几个月,神宗虽身患重病,但对熊廷弼仍分外关注,别人的奏疏可以不看,唯独熊廷弼的奏疏非看不可,而且无不一一批答。在负累天下,君臣互信的情况下,辽东得以稳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