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崔文升的白月光-《泰昌大明》
第(2/3)页
“你就太死板了。”魏朝从唐衷的手上接过经厂特制的新式登记册,一下子就通过唐衷特地夹在中间的书签找到了今天的头一页。
廉材房目前只在司礼监内部试运行,不仅没有推广到整个内廷,而且尚未设置派出机构,所以魏朝只半刻钟就对着本子完成了银两出入的核对。其中最大一笔就是不久前张诗芮送给张言上的三百两减一百两。
“成了。你拿回去吧”魏朝将登记册递还给唐衷。“这些银子先留在廉材房,等东厂那边儿的事情办完了再按御制新规交到内承运库去。”
“是。”唐衷没从魏朝脸上看到特别的表情变化,不由得感到失落。但他也不至于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特别去打听就是了。
——————
和高官们喜欢在南薰坊购置产业类似,昭回靖恭坊因为离司礼监近而备受大太监们的青睐。因此像许多一朝得势的宦官一样,崔文升在八月初升任秉笔之后不久,就派自己的干儿子在北安门附近的昭回靖恭坊购置了宅子。
和徐光启需要借“九出十三归”的印子钱才能勉强在贡院附近置办房产不同。崔文升在郑贵妃手下干了小三十年,很有些积蓄,因此他的崔府是全款购置的。
不过,经过西厂的抄家,崔府现在只剩下圣旨恩许容留的家具和基本的生活用具了。
东厂的案子结了之后,被判有罪的中高级官员全部都被抄了家,而崔府则是魏忠贤带着直属卫队亲自抄的。魏西厂的抄家术是字面意义上的掘地三尺,抄完之后崔府再没有一块完整的土地。
崔文升毫不怀疑,要不是皇上向老祖宗下了明令,要留他一条狗命听用,魏忠贤还真能在他家里“找到”几件甲胄。给他定个死罪。
崔文升坐在院子里,看着仍有乱意的萧索之景不由得心感悲凉。刚兼东厂那会儿,内外两廷,清流、浊流哪个党派不过来巴结他。就算清高如东林党,也会叫些不那么入流的官儿投帖拜会。哪像现在,在家里养了好几天,愣是一个上门儿的都没有。
就在崔文升再一次感慨人间冷暖无常之际,他的“大儿子”崔元,匆匆忙忙的跑过来禀报道:“干爹。宫里来人了。”
崔文升“噌”的一声从凉亭的石椅上蹿起来。“嘶!”背上的厚痂裂开一道缝。
“干爹。仔细着些,您再着急也不能再伤了身子啊。”崔元满心担忧地劝慰道。
“快点儿扶我过去!”崔文升感受到伤口正向外渗血。但跟这点儿微不足道的疼痛比起来,他心中的焦灼才是真的挠人。“是哪位太监来了。”
“是魏太监。”
“啊?!”崔文升的脸色陡然变了,他觉得自己的心跳停了半拍。他的脚步也因此而迟滞。“他带了多少人?”崔文升用发抖的语气问道。
“儿子没仔细看,不过只有两乘盖着油布的抬舆。想来加轿夫也不过十来人。”崔元不知道干爹的脸色为何在一瞬之间就变得惨白。
“没有番子么?”西厂的底层办事人员称执行,但崔文升还是按东厂的习惯将之称为番子。
“怎么会有”崔元反应过来是自己表述让干爹误会了。崔元缩了缩脖子,声音恻恻地说道:“干爹。不是魏忠贤,是魏朝。”
“.”崔文升愣了几息,白脸又转而变红。“你个狗崽子!要吓死老子啊!”崔文升刚想一巴掌拍到崔元头上,可他刚一动作,背后的伤口就又裂了一个新的口子。
轿夫放下抬舆,并向下倾出一个斜角。旁边随侍的宦官,把一块盖在魏朝膝盖上的出锋皮毡揭下来叠成一块,托在手心。
魏朝走了下来,刚到门口,崔文升就在几个儿子的搀扶下出了门。
“崔东厂,别来无恙啊。”魏朝是真正的老好人,见着谁都是笑嘻嘻的。就算是在圣意未明,崔文升生死未卜的时候,他也从没想过要落井下石。
“魏秉笔!”崔文升见着魏朝那张亲切而和蔼的脸,鼻子突然一酸。还记得,当时他被抬出司礼监准备回家的时候,是魏朝一直陪着他走到了北安门。“您快进来坐。元儿,快去给魏秉笔沏壶茶。”
“不必麻烦。您既然出来了,那我也就不进去了。”魏朝摆摆手,开门见山说明来意:“皇上叫我来您这儿看看您的状况。如果能办差了,就上这乘抬舆。如果还想再搁屋里休养一段时间,我也就回去复命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