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公元1158年,金国正隆三年,辛弃疾牵着一匹班超送的汗血宝马,拿出祖父辛赞的身份文牒,走进了阔别数年的开封城。 几年前,辛赞担任开封知府,带着辛弃疾走遍了汴梁的所有街道,也见识到了天下繁华之都的破败模样。 如今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辛弃疾感慨万千,脑海中不断回放着祖父去世前的话: “我辛氏乃国之爪牙,莫要忘了家仇国恨!” 辛弃疾的父亲辛文郁曾因为偷偷组织人马练兵,被金兵一箭射死,这便是家仇国恨的由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辛弃疾一生抗金,也与此有关。 进入城门,辛弃疾发现开封城的破败感少了一截,不管街道还是两侧的房屋,都有明显修整的痕迹,远处的皇宫,能看到一群民夫正在更换琉璃瓦。 自打完颜亮将开封府定为南京,就开始对这里进行大规模的翻新,同时还迁了不少百姓过来增加人气,妄图重现京畿景象。 辛弃疾四处看了一圈,觉得金国人有种沐猴而冠的愚蠢。 大宋废弃的都城,他们宝贝似的抓到手中,还迁来不少贵族,希望将开封打造成北宋时期的景象。 可惜,整个开封此时已经彻底废了,再加上黄河改道,擦着开封的边直奔东南方向的淮河,让开封彻底失去了漕运中枢的地位,衰败和落魄,自然也就无可避免了。 来到一处酒楼,辛弃疾刚要住店,正好碰到几个商贾打扮的男子从里面出来,为首那人二十八九岁,见到辛弃疾的汗血宝马,顿时眼前一亮: “公子这匹马,漂亮得紧呐!” 辛弃疾笑着说道: “此乃恩师所赐,让兄台见笑了。” 对方一听,拱手行了一礼: “在下博州高平县人氏,姓王名友直,字圣益,因家中排行第九,朋友们都唤我王九郎……在下自幼喜欢结交豪侠之士,阁下这匹马一看就不是凡品,敢问高姓大名。” 王友直? 听到这个名字,辛弃疾顿时喜出望外,他来开封本想弄点粮食,没想到居然在这里碰到了历史上同为起义军的河北王九郎。 公元1161年,完颜亮大举南下进攻南宋,山东河北等地的义士纷纷起兵,其中就有王友直。 这家伙不走寻常路,先是谎称自己是南宋朝廷册封的承宣使,聚众数万,然后又按照学到的军事知识,将起义军分为十三部,每部都按大宋正规军的规格设置都统制、提举、提点、提辖、训练等将官,跟耿京那边乱哄哄的起义军相比,他等于直接在后方拉起了一支架构完整的正规军。 为了试验这支大军的成色,王友直直接从博州率军西进,一举攻破大名府,并在城中开仓放粮,一时间从者无数。 趁着士气正旺,他派人跟南宋接触,希望南下勤王,然后获得了赵构亲封的检校少保、天雄军节度使等官职,可以自由行事。 而这个时候,耿京他们还在沂蒙山深处搞啸聚山林那一套,没有第一时间南下,错过了封官的最佳时期。 完颜亮南下时,赵构吓得瑟瑟发抖,生怕再来一次靖康耻,王友直主动勤王的行为,让赵构很感动,直接封他为节制一方的节度使。 可惜还没等王友直赶到扬州,完颜亮就被手下杀死,赵构的危险解除,对北边来的就没那么上心了……这个时候,耿京才在谋士的建议下南下接触朝廷,错过了风口。 除了南下的节点选择得到位之外,王友直还擅长给自己造势,比如他南下勤王时,就背负两面旗帜,上书【大宋忠义将,河北王九郎】,很骚包的出了一路风头。 现在这个骚包的家伙带着几个随从来到开封,打算寻找有志之士,结果寻摸几天也没收获,刚准备离开,就碰到了辛弃疾。 见到辛弃疾的第一眼,王友直就觉得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十七八岁的年纪,牵着一匹价值万贯的坐骑大摇大摆的进城,连个随从都没有,但脸上却没有丝毫紧张的神色,反而有种俯视众生的超然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