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时间一晃,便到了昭武八年(1652),正月初八。 开朝当日,朱媺娖便让礼部有司准备两件事,定王大婚,以及永王大婚。 消息传开后,虽未登报,却也在南京城引起了一番热议。 “定王、永王也要大婚了吗?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陛下登基都七八年了,能不快吗?” “不知这两位大婚朝廷将会如何操办。” “崇祯万岁爷殉国,当今天子只有坤庆公主、定王、永王三位至亲,此番两位亲王大婚,肯定会好好操办。” “那要花费许多钱吧?” “花钱多怕什么?如今朝廷和陛下可都不缺钱。另外如今朝廷采买也公道,不会压价,咱们南京城里的商贾说不得要大赚一笔呢。” “···” 朝野的议论,丝毫没有影响到定王、永王的大婚准备工作。因为此番为两人大婚,都是从朱媺娖的内帑中拿钱,不动国库丝毫。 因为两场大婚都是大肆操办,需要采买不少东西,还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南京的经济。 不过,朱媺娖没想到的是,她让两个弟弟大婚,竟然给自己引来了一桩麻烦事。 初十日,下午。 礼部尚书黄道周求见。 入得武英殿后,他却是呈上一封奏章。 朱媺娖看了笑道,“什么奏章竟然需要大宗伯(礼部尚书)亲自送来?” 黄道周满脸严肃地道:“乃是关乎我大明安危之重事、秘事,臣身为礼部尚书,不得不奏之。” 朱媺娖没多想,因为这时候刘珠已经将奏章放到了她面前。 她打开一看,顿时脸色变了,变得很古怪。 因为黄道周这道奏章主要是陈述皇帝子嗣对大明的重要性,以及明确帝位继承人对大明的重要性。 内容不算太多,可暗含之意却很明显:陛下,您什么时候生孩子?大明帝位可还没继承人呢。 即便是女帝,要跟大臣谈起这事,朱媺娖也挺尴尬的。 她轻咳了声,道:“大宗伯怎么突然想到上这么一封奏章?” 黄道周反问,“陛下今年已二十有三了吧?” 朱媺娖道:“不错,朕虚岁二十三。” 她是1630年阴历十二月初二出生,严格算起来,如今第二十二个生日都没过呢。 按郝光明那边的年龄算法,说二十一岁都可以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