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就如此前甘肃卫戍军将士死守墩台之事,若将士们无忠义之心,能以一百多人的牺牲令瓦剌惊颤? 另外,我等若是在海外行教化之事,自可请军队配合,怎么能叫没其他可做的呢?” 黄宗羲听到这里,不禁停下脚步,看向附近传来这段争论声的亭子。 忽然发现其中那位说儒门进行海外教化需以军队配合的人,赫然是顾炎武。 他当即拱手道:“我说声音听着怎么如此耳熟呢,原来是宁人贤弟在此处。” 顾炎武之前便是昨日去看望黄宗羲的友人之一,对能在此处见到黄宗羲并不奇怪,闻言露出微笑,道:“我听闻如今儒学院允许我们这些在职官员过来提建议、参与讨论,所以就过来看看。” 说完,就介绍刚才与他争论的人给黄宗羲认识。 这人叫做程尚礼,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儒士。 得知眼前人就是黄宗羲后,程尚礼不禁道:“前些日子一直听闻阁下‘大明苏武’之名,可谓仰慕久矣,没想到今日竟能见到真人,幸甚。” 程尚礼明显年纪还要更大些,黄宗羲便拱手道:“程兄莫要如此说,黄某不过在天山呆了几个月而已,如何能与在北海牧羊十九年的苏武相比?” 说完,他也没继续跟程尚礼客套的意思,而是接着道:“我今日是来见嶯山先生的,就不打搅两位的讨论了。” 说完,示意前面跟着听了会儿的什长继续带路。 一路上,听到的相关讨论更多,黄宗羲却没有再驻足停留过,直到致知亭前,见到了刘宗周。 这个亭子颇大,除刘宗周外,还有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以及几个在辩论的中青年人。 因为刘宗周已经得到什长通知,故黄宗羲一过来他就注意到了。 刘宗周并没有打断亭子中几人的辩论,而是示意黄宗羲过来。 于是黄宗羲隔着十几步向刘宗周行了礼,便到亭子边缘一张空椅子上坐下,轻声向什长道了声谢,这才注意听亭中几人在说什么——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我儒家始终以仁义为根本,即便是去芜存菁,这仁义核心却是不可变的,若是这点都变了,那便不再是儒。” “这一点我也赞同,问题是,自春秋战国至今,儒家的仁义已经变得很复杂了,不再那么纯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