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苏州、松江、杭州等地的粮商们迅速集结,短短十日便组织起数十支船队,船舱里塞满了优质稻种、新式犁耙与灌溉工具,还随船带来了数千名经验丰富的佃农。 船队沿海上商路南下,抵达暹罗大明港时,码头上早已挤满了等待租地的商贾。 苏州粮商张大户更是出手阔绰,凭借多年积累的财力,一次性从暹罗布政司租下湄南河冲积平原核心区的两千亩沃土。 他将土地划分成二十个耕作片区,一边雇佣熟悉本地水土的暹罗百姓负责田间管理,一边安排大明佃农传授耕作技巧,还专门从应天府请来三名农官,在田间开设“新农课堂”,推广水稻插秧新技术与沤肥之法。 农官们手把手教农户分苗、插秧,指导他们开挖灌溉水渠,利用湄南河的水源实现自流灌溉。 短短三个月,原本荒芜的土地便布满了整齐的田垄,绿油油的禾苗在微风中舒展叶片,随风摇曳间,仿佛已能预见秋收时的金黄稻浪。 山西的票号东家们也嗅到了商机,将晋商“汇通天下”的眼界延伸到了南洋。 太原乔家、平遥李家、祁县渠家等知名票号,纷纷派出得力掌柜赶赴暹罗,不仅亲自下场投资开设香料种植园,更将票号业务拓展至这片新土。 太原乔家票号率先在阿瑜陀耶城最繁华的商贸街设立分号,青砖灰瓦的院落与本地吊脚楼相映成趣,分号内专门开辟“种植园资金专柜”,为前来开设种植园的商贾提供低息贷款、资金汇兑与财产保管服务。 同时,乔家还联合其他票号,斥巨资在暹罗南部香料产区修建了三座大型香料加工工坊,工坊内搭建起数十排晾晒架,购置了石磨、蒸馏器等加工设备。 每当香料采收季,暹罗农户将新鲜的暹罗姜、香茅草、香兰叶送到工坊,工匠们便按种类分拣处理:香茅草经晾晒、切段后装入麻袋,香兰叶通过蒸馏提取出精油,暹罗姜则制成姜粉、姜块。 加工后的香料被装入印有“晋商监制”字样的陶罐,通过水师商船运往大明,无论是京城的酒楼还是江南的药铺,都对这些暹罗香料趋之若鹜。 中原的商贾们则将目光锁定在了潜力巨大的橡胶产业上。 河南、山东等地的商贾们组队南下,其中以河南王掌柜的队伍最为亮眼。 他不仅带来了百余名擅长手工制作的工匠,还特意从广州聘请了两名熟悉橡胶特性的技师。 抵达暹罗西部橡胶产区后,王掌柜先安排工匠们跟着本地百姓学习割胶技术,技师们则在旁记录橡胶汁液的凝固时间、粘度变化,摸索适合大明需求的加工工艺。 待掌握核心技术后,王掌柜立刻租下千亩林地,一边组织人手扩大橡胶林种植面积,一边在林地旁修建工坊。 第(2/3)页